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供暖期雖已過去,但是以中國石油為代表的天然氣供應企業并沒有感到輕松,因為目前天然氣供需仍處于緊張狀態。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是當前天然氣市場最大的特點。去冬今春,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有力協調和能源企業的通力合作下,氣荒不再。“面對大規模煤改氣壓力,能源企業全力保供,沒有出現氣荒,實屬不易!”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麗說。
但這并不意味著天然氣供需形勢緩和。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天然氣市場供需仍將保持緊平衡。隨著天然氣市場快速發展,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這種緊平衡狀態將會持續。怎樣走好天然氣供需的“平衡木”?需要企業全力生產,更需要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同時著力。
人努力 天幫忙 政策好
——多方面利好助供暖期“氣暢血通”
近年來國內天然氣需求快速攀升,供應緊張似乎成了中國冬季的夢魘。“這幾年天然氣供需一直不平衡,特別是到了冬季供暖期,我們每天都承受著巨大壓力。”中國石油北京油氣調控中心調度一處黨總支書記范莉感慨。
去冬今春天然氣市場相對平穩讓各方暫松一口氣。“可以說,去年的保供是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好的結果。”中國石油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一位領導如是說。
去年,作為天然氣供應量占全國70%以上的中國石油積極發揮上游優勢,開足馬力加大生產,投產唐山LNG接收站,全力保供,高峰期每天增加800多萬立方米的供應量。除了增加生產和引入進口資源之外,中國石油每天壓減自用氣約1500萬立方米、協調壓減工業用戶用氣4000萬立方米,占供應總量15%左右。
除此之外,中國石油還積極組織與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首次大規模資源串供,免收管輸費,讓外部資源進入管網,以保障京、津、冀、魯、川等重點地區用氣。通過管網優勢,盤活全國資源,能源企業合力下好了天然氣保供“一盤棋”。
除了“人努力”,暖冬天氣也幫了大忙。中國氣象局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全國平均氣溫-2.9℃,較常年同期偏高0.5℃,為近5年來最高。“中國石油管道供氣高峰出現在2月上旬的倒春寒時期,其余時期都比較平穩。”范莉向記者展示了重點管道冬季用氣情況圖表,東北管網供暖期用氣量甚至低于上年。
政府調控在去冬今春的天然氣保供中發揮重要作用。2013年9月,發改委便開始評估市場需求,并陸續出臺《關于切實落實氣源和供氣合同,確保“煤改氣”有序實施的緊急通知》等4個文件,防止市場無序發展。
另外,發改委完善天然氣定價機制,區分存量氣和增量氣,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了市場需求。據了解,很多市場不景氣的行業,如建材、陶瓷等企業小用戶,因為產品過剩,索性冬季停產,緩解了供氣壓力。
產業鏈失調 需求增長快 自給率偏低
——緊平衡背后的天然氣長遠發展面臨瓶頸和風險
近慮已解,遠憂難消。
面對火熱的市場需求,緊平衡狀態下的天然氣健康發展不容樂觀。
“天然氣產業鏈應該是上游供應、管道運行、儲氣庫和下游市場開發同步協調,目前下游市場明顯跑得過快。”劉小麗說。
產業鏈條不協調讓天然氣供應越發被動。“油田和用戶就像橡皮筋的兩端,這個鏈條一直在緊緊繃著。”范莉坦言。盤子大了,調節空間卻小了。這是近年來天然氣生產企業最大的感受。由于儲氣庫調節能力不足,天然氣供應鏈應對需求變化的彈性有限,能源企業為保障下游用戶利益,只能靠生產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