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7日電(能源頻道 宋亞芬) 為適應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量高速增長,然而高昂的成本卻始終成為這一綠色能源發展最大的軟肋。據分析人士透露,天然氣發電的成本是煤炭發電成本的2-3倍,發電企業多靠補貼存活。
當前我國發電結構中仍以煤炭為主,占比在70%以上,污染物排放問題嚴重,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塵以及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對環境污染大。
為了改變當前過度依賴煤炭發電的局面,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天然氣發電。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早在2007年,我國就制定《天然氣利用政策》文件確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為用氣優先雷,鼓勵天然氣發電。
2012年,新修訂的《天然氣利用政策》繼續維持這一界定,新政策還明確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出臺比如財政、收費、熱價等具體支持政策,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
但是,由于我國天然氣資源匱乏,許多天然氣需求需要靠進口來滿足,資源的匱乏不僅限制了天然氣發電的發展步伐,也大大提高了發電成本,進一步削弱了天然氣發電的市場競爭力。
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2013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約53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25%。另外, 2013年我國天然氣發電用氣量約302億立方米,年增9.1%。報告還指出,天然氣價格是影響燃氣發電項目經濟性的決定性因素。以北京地區為例,2013年北京兩大燃氣熱電廠相繼投產,上半年發電用氣量同比增52%。2013年下半年受價改影響,天然氣發電受到明顯抑制,發電用氣量增幅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對中新網能源頻道表示:“以山西太原為例,當前煤炭發電成本在0.3元/千瓦時附近,而國內天然氣發電則達到0.7-1元/千瓦時不等(燃氣機組不同,成本有差異),是煤炭發電成本的2-3倍。”
因為成本高企,目前我國許多天然氣發電企業都是靠補貼得以正常運行。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天然氣發電呈現普遍虧損狀態。另外,由于我國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天然氣發電價格仍處于“一廠一價”甚至是“一機一價”的狀態,且價格普遍高于煤電上網電價,很多發電企業靠政府補貼才能勉強維持經營。
在2014上海分布式能源國際論壇上,有專家透露,上海、長沙兩地都已推出針對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補貼政策,而北京市的補貼標準也將出爐,專家認為補貼力度將達到2000元每千瓦。
據王曉坤透露,當前北京地區燃氣發電實行虧多少補多少的政策,也就是企業上報虧損比例,政府全數給以補貼。但是在華東、華南部分省市天然氣發電虧損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但是這種補貼政策的長遠性備受質疑。業內認為,一個產業如果長期要靠補貼才能生存下去,顯然是不健康的。據《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報道,某位能源央企的內部人士也坦言:“盡管我們公司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但核心的價格問題一天沒解決,我們的項目都存在市場風險。到我們不需要補貼就能存活的時候,才是天然氣發電行業真正健康發展的時候。”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祝建梅認為,制約我國天然氣發電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未形成合理的市場定價機制,成本加成的定價方式雖然能維持較低的天然氣價格,但不能反映實際的市場供求關系,在天然氣價格中,應綜合考慮其環保價值、電網調峰貢獻等。只有深化天然氣價格改革,制定合理的峰谷電價和輔助服務電價,充分發揮價格的資源配置作用,才能使我國天然氣發電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王曉坤也表示:“伴隨我國大氣保護力度的加強,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成為重要趨勢,行業呼喚政策出臺,扶持產業有序發展。”(中新網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