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媒報道稱,蒙古國可能將在8月份中國高層領導到訪期間,與中國石化[1.57% 資金 研報]簽訂燃氣項目和供應協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對訪問事宜并無確定答復,但明確指出,中蒙加強能源合作是大勢所趨,互補性明顯,若該項目得以落實,中蒙能源合作將實現名副其實的“雙贏”,開辟全產業鏈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日前,彭博社援引蒙古國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初倫巴特的發言稱,蒙古國可能將在8月份中國高層領導到訪期間,與中國石化簽訂燃氣項目和供應協議。報道稱,該協議的簽訂將幫助中國擴充能源供應,并有望重振外資在蒙古的投資。
國際商報記者就此項目向商務部有關司局求證,并未得到確定答復。但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該項目若能真正落實,將為雙方帶來實際效益,而中蒙間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將在兩國經貿關系緊密的背景下得到大力推動。
落實則為雙贏
據中國石油[1.95% 資金 研報]大學教授劉毅軍介紹,我國國內的煤制氣生產大多仍處于示范項目階段,市場準入、監管等一系列標準尚有待完善。因為沒有長期正式運行,煤制氣所要求的技術、經濟實力及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影響還不十分確定。
今年7月,國家能源局再次發布《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通知》,重申規范相關產業有序發展的重要性,明確規定地方發改委和能源局不能違規審批任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新建項目,所有審批權限收歸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
“與我國相比,蒙古國的環境容量更高,煤炭資源也比較豐富。如果蒙古礦業[2.56%]部所說的項目能夠落實,將會成為中蒙兩國能源合作的一個現實的結合點。”劉毅軍說。
有了中國的巨大市場,在蒙古國建設煤制氣工廠和運輸管道有助于增加資源價值,促進當地就業、增加稅收,可以說收益獲得了保障;中國則獲得了清潔能源,同時解決了一直困擾中國發展的水資源和環境問題,是名副其實的“雙贏”。“這樣全產業鏈的合作模式,也是中蒙兩國能源合作的新思路、新嘗試。”劉毅軍指出。
在煤制氣項目推動之前,中蒙之間煤炭貿易大都是沒經過加工的煤炭直接出口。2013年底,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曾表示,蒙古國將繼續擴大煤炭生產規模及出口量,并將致力于研究煤制氣、煤制油等高附加值產品。
據中國煤炭市場網國際部經理韓雷介紹,蒙古國煤炭儲量巨大,開采出的煤質也很好,而本國消化的能力非常小,又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絕大部分出口都流向了中國。
能源合作為重頭
在引人注目的煤炭貿易背后,是中蒙兩國經貿合作逐步加強的趨勢。
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吳宏偉在采訪中告訴國際商報記者,由于地理位置毗鄰,蒙古國在歷史上和中國的經貿關系一直較為緊密。最近幾年來,中國一直是蒙古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也是其主要投資來源國。“蒙古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周邊國家,長遠來看,中蒙兩國的經貿關系還會繼續發展下去,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將得到極大推動。”吳宏偉指出。“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蒙古國一直對上海合作組織內部的區域經濟合作非常積極;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唯獨中國的經濟發展活力較為旺盛,因此蒙古國加強同中國合作的愿望比較迫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會進一步密切中蒙兩國的經貿聯系。”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部研究員劉華芹一口氣列舉了兩國加強經貿聯系的系列背景。
在經貿領域中,蒙古國對能源合作和通道建設尤為看重。蒙古之聲此前曾報道,習近平主席計劃在今年8月份正式訪問蒙古國,中蒙雙方屆時有望在工業園區建設、鐵路等領域進行合作交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蒙古國和中國在幾年前就開始進行油氣合作,并吸引了中國企業的大量投資,近幾年合作范圍逐漸擴展到煤炭。
“以前,中國進口煤炭的來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但今年開始轉向了南非、蒙古、西南鄰國等,可能與中國的海外能源投資戰略轉移有關。”該人士表示,“比如中緬油氣管道的開辟,就反映出中國在周邊營造能源供給環境的意圖,畢竟陸上能源通道比海上更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