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見證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上海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結束始于2004年的中俄天然氣談判"馬拉松"。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0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同時,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與俄羅斯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布達爾金在上海簽署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俄羅斯電網公司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特高壓交直流、智能電網的技術研究和應用,輸配電建設和改造以及建設歐亞電力橋的可行性等方面開展長期技術交流與合作。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為雙方開展務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知道,俄羅斯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產量最多、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氣管道最長、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有"天然氣王國"之譽。而特高壓已成為中國的新"名片",中國國家電網公司主導突破的特高壓技術,誕生了"中國標準",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今年,我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成功走出國門,即將應用在巴西美麗山水電站特高壓直流送出項目中。
可能一些人看了這幾則新聞恍然,這不是用我們的特高壓技術換取俄羅斯的天然氣資源嗎?其實不然。因為我國搶占了制定特高壓輸電技術標準和話語權,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壓交直流標準體系。截止目前,我國已發布特高壓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36項、行業標準53項、企業標準143項。"特高壓交流電壓已成為國際標準電壓",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克勞斯·烏赫勒在2013年國際智能電網論壇上向全世界進行了公布。
嚴格來說,交易不是交換;交易多指買賣,交易創造價值;交換通常是短期的,而合作多指長期的。每年380億方進口天然氣資源,長達30年,將進一步滿足中國國內能源消費增長、改善大氣環境、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能源進口多元化等需求,并帶動沿線地區相關產業發展。加之根據俄羅斯和中國電力專家的詳細測算,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水力和火力發電站發電能力富余,若借助我國特高壓技術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送電特點,從俄羅斯在規模送電至中國,可以補充國內的擴電需求,與我國"西電東送,北電南送"電網戰略架構也相一致。
俄羅斯與中國的能源合作,突破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雙方合作歷史上均曾出現的"一頭冷、一頭熱"現象,當前已進入一個雙向驅動、穩步加速成全新發展階段。可見,特高壓和天然氣的交易,少了虛幻,多了互惠,少了讓步,多了共識,此番合作將為雙方都帶來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