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歐盟正考慮禁止天然氣出口,并限制天然氣在工業領域的使用量,以確保今冬歐洲家庭天然氣供應。
報道明確指出,這一擬議中的措施,是針對烏克蘭危機加劇,俄羅斯可能停止對歐天然氣供應而采取的。
長期以來,俄羅斯每每將揮舞“天然氣大棒”,作為和歐洲進行政治討價還價的最有力王牌之一,而這張王牌也的確不負所望,屢屢給俄羅斯帶來不菲的回報。
事實上從總體而言,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存度并不能說特別高: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統計顯示,歐盟28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平均依賴度為28%。但歐盟“凡事需全體成員國一致同意”的表決機制,讓問題變得棘手——在這28國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對俄天然氣依存度高達100%,中南歐一些國家依存度雖只有3-5成,但工業用氣嚴重依賴俄羅斯,在這種情況下,任何針對俄的強硬動議,都可能受到某些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國家的掣肘。
盡管許多歐洲國家均表示,今年可能是“暖冬”,加上天然氣儲備充足,短期內即便出現俄羅斯氣源斷供,也能支持數周之久,但它們依然擔心烏克蘭危機的惡化可能曠日持久,禁止天然氣出口的實際意義,在于限制歐洲大宗產品投機者將歐洲本地生產的天然氣,或從卡塔爾、阿爾及利亞等地運入的液化天然氣加價出售到第三地牟取差價,以期確保歐洲本土市場氣源的充分供應。至于對工業用氣設限,則是一種量入為出的經濟性考量。
然而決不能僅僅將歐盟禁止天然氣出口,視作一種針對俄羅斯“天然氣大棒”的純防御性舉措,事實上這一措施的進攻性色彩,恐怕會更強烈一些。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為數不少的俄羅斯現役軍人卷入東烏武裝沖突;隨著俄羅斯和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令人難以捉摸,原本在對俄制裁問題上態度不一、曖昧的歐盟,近期明顯出現了趨于一致和強硬的變化,主張加強對俄制裁,讓俄羅斯“知痛”,哪怕為此付出一點代價也值得的呼聲漸漸高漲。盡管日前歐盟和北約仍給追加制裁設置了一周“以觀后效”的緩沖期,但倘局勢照目前軌跡演變,新一輪制裁無疑已呼之欲出,禁止天然氣出口和限制工業天然氣用量這種強力“節流”手段一旦被使用,表明歐盟已下決心忍耐俄羅斯“斷氣”所帶來的不變和痛苦,這意味著歐盟“抗擊打能力”將顯著提高,也將有能力、有決心對俄采取更嚴厲態度、手段。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天然氣并非“稀缺物資”,歐盟如果愿意花費時間和付出代價,原本不必在俄羅斯一根“氣管”上吊死,但不論卡塔爾、阿爾及利亞的液化氣,伊朗的天然氣,要“吃到嘴里”都需付出額外的經濟、政治成本,且近年來亞洲買家動輒搶購全球液化氣現貨的70%以上,也認為增加了歐洲的困難。美國的頁巖氣或其它替代能源,則或遠水不解近渴,或存在諸如政策、環保等方面的爭議。至于煤炭,倒是相對廉價的替代品,但且不說污染,歐洲許多國家經過幾十年、上百年技術改造,早已將下游工業“進化”到“去煤炭化”的程度,“返祖”的代價同樣不菲。
但倘若烏克蘭危機綿延不絕,俄羅斯的態度和作為讓歐盟感到“長痛不如短痛”,則他們極可能首先通過忍耐爭取“能源轉型”的時間,繼而通過時間實現能源需求的“去俄羅斯化”。此次歐盟擬議中的措施倘付諸實施,則可能意味著自去年即開始“議而不決”的“能源來源多元化”終于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事實上,“天然氣大棒”所傷害的又何止歐盟一方?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資源出口,其中天然氣出口占出口總額10%,其收入占俄政府收入6%(Capital Economics數據),其中出口量71%目的地為歐洲(國際能源署數據),俄天然氣公司收入一半來自對歐洲天然氣出口且價格最令其滿意。據該公司自己的資料,2013年對歐洲出口天然氣1743億立方米,利潤21億盧布(6000萬美元),同期該公司內銷天然氣2430億立方米,利潤卻只有7.94億盧布。由此可見,歐盟天然氣消費市場對俄羅斯經濟而言,具有極大意義,其分量甚至超過俄天然氣之于歐洲,且這種意義是難以替代的——被炒得沸沸洋洋的中俄天然氣合作,即便完全實現藍圖目標,到2020年也不過每年680億立方米的“盤口”,僅相當于2013年俄對歐天然氣出口量的1/3強。一旦歐洲的“天然氣抗擊打能力”提升,“天然氣大棒”究竟傷誰,就不好說了。
不過如前所述,歐盟復雜的表決形式制約了其行動力,盡管對俄天然氣依賴度最深的波羅的海國家出于歷史、現實原因,主張對俄強硬,甚至不惜忍受“天然氣大棒”的擊打,但舉足輕重的德國至今態度未知可否,禁止天然氣出口又不免傷害多方套利者的利益,能否最終由構想變為現實,何時能出臺,目前都有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