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溢價倒逼亞洲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
近年來,隨著亞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日益增長。亞洲地區日益成為全球重要的石油天然氣進口地區,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但該地區還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石油和天然氣交易中心,缺乏定價話語權。
2013年,東北亞三國遵循的天然氣貿易體系基礎價格——日本液化天然氣平均到岸價格為每百萬英熱單位16.17美元,約是德國、英國天然氣進口價格的1.5倍,是美國亨利天然氣中心價格的6倍。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美國、歐洲、中東等石油天然氣消費和生產國家和地區,既有石油天然氣期貨交易所,又有石油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市場結構完善,交易體系豐富,為石油天然氣貿易提供了多種渠道。但在亞洲卻缺乏一個完善的交易定價體系。
隨著全球石油天然氣產量不斷上升,需求增長放緩,石油天然氣流向及市場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石油天然氣價格也在不斷走低,進口方的話語權正在提升,在亞洲建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已經成為共識和必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景春梅指出,近年來,日本、韓國、新加坡都在積極爭取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進而爭取亞洲天然氣定價權。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構建對于降低進口溢價,并獲得天然氣定價主動權具有重要、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有利于中國爭取亞洲天然氣定價權,擴大中國在天然氣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有助于推動國內定價機制完善
不斷增加的高價進口天然氣和越來越高的國內天然氣開發成本,倒逼天然氣價格改革步伐加快。目前,我國不同來源的天然氣定價機制不同,價格差異也較大,導致氣價疏導難度大,資源難以合理配置。從正確傳導價格信號、合理配置資源的角度來看,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有助于孕育天然氣價格發現中心,應對國際市場天然氣供需和價格波動的沖擊。
從國外天然氣市場發展經驗來看,歐洲傳統定價機制與原油價格掛鉤,但隨著歐洲各國紛紛設立天然氣交易中心,天然氣用戶、經銷商和進口商發現現貨氣價對供求變動“反應靈敏”,更能準確反映市場價值,也更加促進多方共贏,最終形成了與油價掛鉤定價為主、現貨氣價掛鉤為輔的混合定價機制,近五年與氣價掛鉤的天然氣消費比重從16%增加到47%。可以說,天然氣交易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是歐洲定價機制改革的催化劑。
景春梅指出,天然氣交易中心的構建,有利于我國深入推進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建立不同來源的天然氣價格相互關聯、有效聯動的統一定價機制。此外,建設天然氣交易中心,有助于打破壟斷,吸引更多的天然氣分銷商與最終用戶,擴大市場范圍,促進中國天然氣全產業鏈的良性互動與發展。“(交易中心)對天然氣產業鏈體制改革起到一個倒逼作用,對管網獨立運營也是一個倒逼,對形成獨立的輸配氣價是一個倒逼。”
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將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
我國現行的天然氣交易市場不成熟,天然氣交易合同和供氣用氣條件缺乏靈活性,部分價格還受到管制,難以適應因資源、市場和季節等條件變化而引發的天然氣供需形勢變化。構建天然氣交易中心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景春梅指出,在天然氣交易中心,買賣雙方可以直接面對面的談價格,這也是還原能源商品屬性的重要一步,其成交價直接反映了天然氣的實際供需狀況。
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對天然氣生產商、經銷商和終端用戶都是有利的。對生產商而言,交易中心形成的價格直接反映了實際供需,可以據此安排生產,在確保供給的同時合理安排產能。對經銷商和終端用戶而言,可以用更低的價格采購,獲得更多的收益。與此同時,天然氣交易中心可以滿足價格承受能力較強,產品附加值高的用戶需求,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而且,天然氣交易市場在不同季節,將會形成不同的天然氣價格,市場參與者可以利用價差進行套利。例如,在天然氣使用淡季,企業可以低價購進天然氣,在冬季供暖期高價賣出獲利。
另外,構建天然氣交易中心還有助于促進政府、天然氣生產和運輸企業、城市燃氣公司和大型工業用戶等市場主體參與儲氣庫的投資,為靈活調峰提供基礎設施保障。以美國為例,儲氣庫無論是注氣還是采氣主要決定于市場上的天然氣價格。當天然氣市場價格低時,天然氣運營商從市場上購入天然氣并存入儲氣庫。當價格高時,再從儲氣庫采氣輸送到用戶。夏季與冬季的天然氣價格差、調峰氣價及高峰時的議價氣是促使北美儲氣庫高度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原中國能源研究會天然氣中心分析師劉洋指出,中國天然氣真正實現由市場決定價格,還需要整個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突破。這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規則、多元的市場主體、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獨立的監管機構。建立天然氣交易中心是市場化發展的重要一步,是推動整個行業市場化改革的破題之舉,將為中國天然氣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