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效應
1、天然氣經濟性減弱,部分領域遭遇“逆替代”
數據顯示,WTI原油自2014年高點107美元/桶下跌至年底的53.27美元/桶,引發天然氣主要替代能源LPG、燃料油的價格緊隨油價一瀉千里。其中,華南 LPG和180混調燃料油出廠價分別跌至年底的3498元/噸和3550元/噸,跌幅為51.7%和24.5%。而國內天然氣價格在成功完成2013-2014的兩次累計漲幅在0.8元的上調之后,相較于替代能源的經濟性大幅減弱,部分應用領域遭遇 “逆替代”,這主要集中在國內部分地區工業燃料和車用氣領域。以華南LNG為例,今年華南LNG與等熱值的LPG差價由負轉正,自年初-1982元/噸驟增至年底的1136元/噸;LNG與燃料油的差價亦由年初的431元/噸擴大至1142元/噸;分別上升了1.6倍和2.6倍。巨幅差價吸引不少終端用戶相繼進行燃料置換,廣東作為用氣大省首當其沖,當地燃氣工業用戶紛紛選擇熱值更高而價格更為低廉的液化氣替換天然氣,且有逐步增加趨勢。車用氣方面,以山東重卡市場為例,0#柴油和LNG零售價分別取5.4元/升和5.8元/公斤,每公里油氣消耗取0.31升和0.28公斤,則每公里柴油和LNG單價分別為1.67元和1.62元,若將車輛改裝成本計入,LNG價格優勢蕩然無存。
2、緩解國內供應緊張局面
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國內天然氣進口依存度高達32.6%,受上游限氣影響,今冬部分地區天然氣供應趨緊。以LNG為例,國際現貨價格連連走低帶動遠東LNG需求攀升迅速,11-12月LNG進口表現搶眼,11月進口量高達175萬噸,預計全年累計進口量達到2057萬噸,同比增長14.15%。隨著青島董家口等一批新型接收站的投運,國內LNG進口量將繼續攀升,有效解決沿海地區氣緊狀況。另一方面,低油價有利于高價氣逐步退出市場競爭,為我國進口LNG談判增加籌碼,有利于促進我國天然氣氣源多元化,優化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
中長期影響
1、亞洲新的LNG定價機制呼之欲出
亞洲天然氣主要采用和JCC原油掛鉤的定價模式(即采用日本綜合原油作價)。近年來北美頁巖氣逐步向全球大量釋放,在高油價時代,采用的氣氣定價的美國頁巖氣價格更為低廉,遠東地區買家趨之若鶩。隨著中國等亞洲國家LNG進口量迅速增長,遠東天然氣現貨不斷涌現,油氣掛鉤的定價方法盡管可以避免市場較大的波動性,但其脫離基本面,越來越無法適應自由市場的一般規律。低油價逐漸演變成常態的背景下,亞洲地區的買賣雙方對新一輪的價格談判及LNG定價機制的改革,陸續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如合同當中按照不同比例同時采用氣氣定價和油氣掛鉤的作價模式,或干脆使用新的作價方法。受油價下跌影響,2014年遠東LNG到岸價從2月中旬高點20.03美元/MMBTU下跌一倍至12月29日的低點10.01美元/MMBTU,而此價位與冬季消費旺季的供求關系顯得格格不入。由此,為了適應可能形成的油價常態化,亞洲天然氣進口定價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2、國內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變數增多
由于我國天然氣長期采用的成本加成定價法難以適應市場需要,更能反映市場價值的市場凈回值法得以推出。2012年首先在兩廣進行了試點,2013年設置存量氣和增量氣并連續兩年上調了非居民用存量氣價格。按照價改三步走戰略,2015存量氣價格將和增量氣價格實現并軌。此前市場消息稱此計劃有望提前至上半年完成,屆時非居民用氣與替代能源比價關系基本理順,天然氣門站價格正式進入市場化定價。然而,當前增量氣價基本調整到位,2015年極有可能保持增量氣價格不變,而通過提高存量氣價格實現并軌。考慮油價早已跌破50美元/桶,替代能源燃料油和LPG價格亦大幅下挫,國內存量氣天然氣價格上調基本無望,反而可能會連同增量氣價格同步下跌。目前國內天然氣中心市場門站價格采用與替代能源燃料油、LPG價格相掛鉤的定價模式,即等熱值的燃料油和LPG價格,分別采用60%和40%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并考慮市場承受能力,在計算的終端價格基礎上按照90%測算。然而,當前原深跌難見底,替代能源的接連暴跌極大削弱了天然氣的價格優勢,對定價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天然氣價改路線方針不變的前提下,不更換計價所參照的替代能源種類,僅適當下調折價系數不失為可行辦法,即現有折價系數由0.9下調至0.5,避免氣價出現大幅上漲。倘若油價仍將持續低迷,進口氣價同步走低,國內價格改革目標實現的時間或將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