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網(wǎng)站2月19日發(fā)表題為《亞洲天然氣價格下跌的贏家和輸家》的文章稱,多年以來,亞洲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一直是滿載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的最大進口地,因此,該地區(qū)支付的價格總是要比世界其他地區(qū)的高。去年初由于油價的上漲以及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這種所謂“亞洲溢價”變得如此之大,以至于日本等國所支付的費用竟是美國的五倍。
現(xiàn)在,這種“溢價”正在消失,導(dǎo)致供應(yīng)亞洲大買家的天然氣價格更低——對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天然氣出口國來說,未來的前景要暗淡得多。2014年3月,日本的液化天然氣交割價格達到每百萬英熱單位20美元,是歐洲價格的兩倍。一年后,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暴跌至7美元——還略低于歐洲的價格。
導(dǎo)致天然氣價格暴跌的一部分原因是油價下跌。自從2014年夏季以來,油價已下跌了約50%。大多數(shù)亞洲的天然氣合約都與油價掛鉤,所以當(dāng)原油(49.03, 0.86, 1.79%)價格走高時,天然氣價格也會走高,反之亦然。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同樣把石油市場攪亂的供需基本面。日本和中國等亞洲經(jīng)濟體正在減速,其對天然氣的需求降低,但越來越多的天然氣卻涌入市場。
全球天然氣市場的突然翻轉(zhuǎn)讓俄羅斯頭痛。莫斯科制訂了宏偉的計劃,正要大舉進入液化天然氣市場,并擴大與中國的陸上能源貿(mào)易。價格的崩盤威脅著計劃的實現(xiàn)。
不過,這場災(zāi)難至少在短期內(nèi)對天然氣的進口國來說是個好消息。由于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更低,1月份日本貿(mào)易赤字較一年前減少了60%。天然氣價格下降對于中國和印度等國也可能是好消息。它們正考慮如何在電力系統(tǒng)中減少煤炭的用量以降低空氣污染。中國能源巨頭如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和中海油都在搶購售價便宜的、今春交割的液化天然氣。
在印度,相對實惠的天然氣意味著印度可以用它來發(fā)電。新德里的能源部長說,這意味著印度2015年應(yīng)該能避免電力短缺。
亞洲價格的下降還意味著歐洲正在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這對立陶宛和波蘭等國是個好消息,它們正打算改用液化天然氣,以擺脫莫斯科的控制。而對于整個歐洲而言,更多的天然氣使得布魯塞爾擁有更多的能源選擇。
對于液化天然氣的大量搶購,勢必會有利于LNG船舶的價格上漲及液化天然氣碼頭項目、儲運項目的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