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最新一版《世界能源統計年鑒》顯示,去年,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上升至13.7%的新高。這聽起來或許令人振奮,直到人們想起1995年該比例為13.1%。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或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力來源,這顯示出了其潛力。但從化石燃料轉移的緩慢步伐,也表明了化石燃料在成本和便利上令人難以抗拒的優勢。
為了應對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威脅,僅依靠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多種改變,包括在化石燃料內部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中國在這些改變能否發生上將起到重要作用。
BP表示,去年出現了積極跡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為過去15年最低之一,而中國是主要原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增長0.9%,遠低于過去10年平均9%的增速。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經濟重心從建筑業及重工業轉移,使其能源消耗量增長僅為2.6%,達到自1998年以來的最慢增速。與此同時,新的核電站及水電站投產,而更多的降雨量則推動了水力發電。因此,BP預計中國的煤炭(碳排量最高的能源)消耗量增長僅為0.1%。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弗格斯·格林及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在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認為,中國的煤炭消耗量已經達到平穩階段,“綜合各種可能考慮”正處于下降趨勢。他們稱,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或將在2020~2025年達到頂峰,早于政府確定的2030年目標,并將在此后“快速”下降。
不過這種結果是不確定的。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美國1/4的情況下,中國仍有大量空間推進工業化。在大舉投資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的同時,中國仍然在建設新的燃煤電廠,去年新增了36千兆瓦裝機容量。
為了實現格林和斯特恩爵士認為可能的煤炭使用削減目標,中國不僅需要迅速增加對非化石燃料的使用,而且需要增加使用天然氣,天然氣燃燒發電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煤炭燃燒的一半。如今,中國約4%的發電裝機容量來自燃氣發電,但政府已經制定了計劃,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的使用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增加近一倍,由2014年的5.6%上升至10%。
中國開采其龐大頁巖氣儲量的努力,引發了人們對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擔憂。諸如去年中俄天然氣供應協議在內的進口協議,被視為中國欲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努力。
然而,如果全球變暖的威脅要維持在可接受的低水平,控制中國的煤炭消耗量便是要采取的最重要一項舉措。其他國家應該支持中國為增加天然氣供應所付出的努力。從長遠來看,這將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來源:中國石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