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的神奇事物,濟南人首次用上管道燃氣
焦爐煤氣在濟南多被人們叫做管道煤氣,是人工煤氣的一種,是利用焦爐對原料煤進行干餾所獲得的煤氣。在濟南,焦爐煤氣主要是濟南鋼鐵總廠在煉鋼前制備焦炭時所產生。
1987年,濟南市開始以焦爐煤氣作為居民生活燃料向市區供應,首批供應用戶10000戶。在此之前,濟南市民主要用蜂窩煤和液化氣作為生活燃料。
家住中建八局一公司宿舍的李先生始終記得剛剛通上焦爐煤氣的日子。“大概是1990年左右吧。”李先生回憶,“我記得當時看到火苗從燃氣灶出來的時候,覺得很神奇,方便多了。”
1987年,濟南市煤氣公司成立了管道煤氣籌建處。1992年,這個籌備處從煤氣公司剝離,成為濟南市管道煤氣公司。從此,焦爐煤氣在濟南有了“娘家”。
可伸縮的龐大氣柜,把煤氣送進千家萬戶
樊兆亭是濟鋼能源動力廠民用煤氣儲備站民用煤氣三車間的主任,工作近30年,他見證了焦爐煤氣開始向濟南市民供應到它基本退出民用市場舞臺的全過程。
“可以說,一個城市的氣化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這個城市的文明進步程度。”樊兆亭說,“90年代的時候,濟南有個說法叫做‘氣化泉城’,說的就是讓濟南市民全都用上焦爐煤氣。”
當時每天至少20萬立方米的焦爐煤氣,全部出自濟鋼民用煤氣儲備站的兩個“氣柜”。氣柜是個綠色的大家伙,如果全部伸展開,最高可以達到42米。記者注意到,氣柜一側還有刻度,寫著“5m 23500m3”、“10m 38250m3”等字樣。樊兆亭說,氣柜最下面的17米水槽是固定的,上面是可伸縮的。
“整個氣柜就像是一個套筒,進的氣多了,氣壓就大,就把氣柜頂起來了,旁邊的樓梯也可以跟著伸縮。”樊兆亭解釋,“到了中午做飯高峰時間,用氣量大的時候,氣柜頂部就會慢慢下降,肉眼可能看不出來,但一段時間后下降明顯,就能看出來了。”15年30余次置換,天然氣在濟南推廣開來。
焦爐煤氣雖然方便,但時間一長,它的缺點也暴露出來。焦爐煤氣里面含有各種雜質,使用時間一長,鍋底全部都變成黑色的,很難清除。
焦爐煤氣中含有一氧化碳,如果發生氣體泄漏,后果不堪設想。此外,焦爐煤氣中還含有水蒸氣,冬天易發生凝結,使管道發生水堵等現象,影響居民用氣。
2000年10月,首次天然氣置換在濟南展開。當年10月20日,焦爐煤氣轉供天然氣工作首批試點一次點火成功。分布在樂山小區、郵電新村、省市委宿舍等地區的8200余戶原焦爐煤氣用戶率先把天然氣迎進家門。到2001年底,濟南共進行了5次置換,有6萬余戶居民用上了天然氣。
按照當時的計劃,濟南市準備2005年結束這場“持久戰”,但2003年和2004年,濟南市受天然氣氣源不足的影響,暫停天然氣置換的工作。
2005年,濟南管道煤氣公司與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實現全面合資,隨后,濟南港華燃氣有限公司重啟天然氣置換。15年間30余次置換,近30萬濟南市民家中的焦爐煤氣變成了天然氣,清潔、高效的能源在濟南普及開來。來源:中國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