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氣的固定格局被打破
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LNG)是世界能源市場革命的另一重要因素。全球天然氣市場歷來比較固化、僵硬,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多通過輸氣管道,其次是制成LNG后海運;二是定價固定,一般為長期供貨合同,且與石油價格掛鉤;三是嚴格規定買家不得轉讓給第三方。
天然氣市場的這一現狀決定了消費國對供應國的依賴性,即便政治關系出了問題,也很難擺脫固化的供求關系。烏克蘭危機暴露出的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表現在地緣政治上就是美歐對俄羅斯政策的異同。雖然在制裁俄羅斯問題上美歐能保持一致,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卻“面和心不和”,常常想法不能完全一樣。
美國目前正在糾結其LNG的出口問題,生產LNG的公司自然希望出口,增加市場和收益,而制造業則希望保持頁巖氣的充分供應和低價。這是其一。其二是出口給誰?從狹隘的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出口主要給北約成員和歐洲國家,還有日本;而從世界經濟總體考慮,那么就應該誰需要就賣給誰,出口市場在亞洲。
如果美國選擇后者(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它也應該這樣做),美國的LNG出口就將根本性改變世界天然氣市場的規則,因為美國出口的LNG將依據市場供求來定價,同時沒有不可轉手賣給第三方的限制。
就亞洲國家而言,進口LNG主要面臨兩大挑戰:一是供貨方少,基本固定,且LNG現貨市場規模小,無法滿足臨時需要,貿易缺乏靈活性;二是脫離政治因素決定的定價體系難度較大。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出于現實的地緣政治原因,不可能形成“集體談判定價”的集團,即使有一部分低價的美國LNG,也無濟于事。
要解決定價權,最可行的辦法是學習美國和歐洲,建立交易中心。如美國國內路易斯安那州的亨利天然氣交易中心,以及歐洲目前若干個交易中心。交易中心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嚴格、透明、可靠的交易和配套金融體系。
鑒于中國對LNG的巨大需求,加上中國已經在國內建立了廣東、福建、天津、上海四大自貿區,正在試驗和實踐相關的交易中心和金融安排,中國可以積極考慮在四個自貿區中選擇建立LNG亞洲交易中心。隨著自貿區和“一帶一路”構想的逐步深入發展,這樣的交易中心勢在必行。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否成功取決于能源政策的調整
據《2013-2018年中國液化天然氣市場深度分析報告》了解到,2015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年份,年底將在巴黎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決定今后一段時間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自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第15屆氣候變化談判大會以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力度都在加大,尤其是中美兩國的合作令人矚目。
目前排在二氧化碳排放前三位的是中國、印度和美國。亞洲則占全球排放的近50%。中國剛剛提交了節能減排的國別報告,將于2030年或之前達到排放的峰值,并加大減少能源消耗的強度,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美國至2012年已在2005年基礎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了12%。
2014年底,中美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發表聯合聲明,就節能減排做出了共同的承諾。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不僅將增加兩國的政治互信,還將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更上一層樓。
對中國和亞洲國家來說,在繼續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減少排放,關鍵在于改變能源結構或者說能源組成,說到底就是要減少煤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在化石燃料中,煤最便宜,但二氧化碳排放最多,這是事實。目前,亞洲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煤。2008年至2013年,除亞洲之外,全球煤消耗實際是下降的。現在日本消耗的煤超過俄羅斯,韓國超過德國。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新的政策來改變亞洲國家的能源結構,亞洲將繼續成為全球煤的主要用戶。據預測,亞洲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將占全球的46%。
2014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已下跌近60%,勘探開采成本增加制約了頁巖油氣的開發。據國際先進能源組織估測,中國可開采的頁巖氣儲量全球第一,約1115萬億立方英尺。中國對開采頁巖油氣熱情很高,但中國的地層和巖石結構卻不利于大規模開采。2014年中國頁巖氣產量13億立方米,雖較2013年增長460%,但在2014年天然氣總產量中僅占1%左右。
中美兩國已經將氣候變化領域合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也是兩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美國的全球能源戰略有三個支柱:增進國家安全、抗擊氣候變化、助推經濟增長。這些戰略目標與中國十分接近。雙方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將成為兩國未來合作的亮點。
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南海等問題上的分歧,雙方就可以找到共同點。南海運輸通道的安全對中美都至關重要。“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這個道理其實已經包含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美共同建設“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之中。 來源:國際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