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國際油價下跌的大背景下,我國長期以來面臨的“氣荒”近期正在向“荒氣”轉變,需求放緩致使天然氣供應出現過剩的傾向,但與此同時基層使用天然氣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氣改煤的逆流。專家認為,能源結構調整已經迎來“窗口期”,探索天然氣用途多元化,尤其是用來發電具備現實可能。長遠看,以市場化為核心的天然氣改革任務仍舊艱巨,提高國內天然氣價格競爭力勢在必行。
“荒氣”不期而至 需求增長乏力
相對往年冬季頻繁出現的“氣荒”,意味著天然氣相對過剩的“荒氣”并不常見。專家認為,此次“荒氣”的出現快于預期,或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直接關系。
今年一季度,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為502億立方米,同比僅增長4.8%,而國內天然氣產量為3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8%;天然氣進口量16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6.5%。國內產量及進口量的增速已經超越消費量的增長速度。
作為國內天然氣市場主要供應商,中石油和中石化今年一季報顯示,兩家公司天然氣產量均同比上漲,但增幅放緩。其中,中石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7.7%,中石化同比增長2.08%。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曾表示,天然氣供過于求的形勢已經到來,業內認為可能會持續到2020年,而且過剩的量在300億到400億方左右。
“前年天然氣還存在短缺,可是沒料到"荒氣"來得這么快。”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隨著近幾年全國霧霾治理壓力不斷加大,天然氣的供給本有可能待續短缺,業內甚至預計在2017年以后俄羅斯天然氣擴大對華供應量時“荒氣”才會出現。即使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下降,專家普遍認為“荒氣”還是來得早了些。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荒氣”的出現與國內天然氣供給端價格長期以來居高不下有很大關聯。“油企不多從需求、市場角度考慮,讓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而多數用氣行業對氣價敏感,部分企業用戶難以承受高價格,就選擇少用或者不用,甚至出現了氣改煤的非正常現象。”
記者注意到,受低油價等因素影響,天然氣的低價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安迅思天然氣行業分析師陳蕓穎稱,不少工業企業同時安裝有兩套設備,在目前LNG(液化天然氣)價格比管道天然氣價格更低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紛紛改用液化天然氣甚至液化石油氣、水煤氣等相對污染環境的燃料。
不過,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也認為,我國天然氣產業歷史短、動力結構獨特、發展軌跡特殊,短期內建設大量儲氣設施困難,“氣荒”和“荒氣”在國內可能會反復上演。今年11月進入采暖季后,一旦遇大范圍極端天氣,“氣荒”也有可能再次上演。
能源結構調整迎“窗口期”天然氣用途有望拓寬
盡管天然氣現有市場需求提升空間不大,但專家認為,這也為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贏得了空間。
劉毅軍說,面對當前“荒氣”的嚴峻預期,天然氣生產商已在短期內減產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減少產業鏈上游和中游投資,這將影響中長期供氣保障能力。
從2020年的天然氣需求看,估計年消費量在3500億立方米左右。為改善大氣環境、治理霧霾天氣,保障民生用氣、同時支持推進“煤改氣”工程用氣的任務繁重,季節性用氣高峰將在多地區集中形成。
“行業主要企業應當體現社會責任,而不是把天然氣高價完全讓市場承擔。”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韓曉平表示,這時最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也是調整能源結構的大好時機。
林伯強也認為,從進口環節看,天然氣不同于石油,可以進口的源頭本就有限,而且大都呈現為點對點供應。目前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在30%左右,以中亞地區最多,借“荒氣”時機加快能源改革很有必要。
徐博等專家分析認為,從現有情況看,并不能寄希望于家庭用氣盤活天然氣市場,而交通用氣改造速度簡便,又能減輕機動車污染問題,從現實角度看較為可行。根據我國相關規劃,液化天然氣船舶規劃將達到1萬艘,但目前數量仍然較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此外,推動天然氣發電在“荒氣”條件下已經具備了深度探討的可能性。天然氣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利用方式,對緩解當前我國嚴峻的環保形勢十分有利。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動快等優勢,適合建設調峰電站,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天然氣發電也是國際上一種主流的發電方式,我國天然氣發電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往,氣源和氣價是限制天然氣發電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當前氣源的問題有所緩解,不過由于同火電相比沒有成本優勢,這一本應得到鼓勵的清潔發電方式卻面臨著建設普遍缺乏積極性的尷尬。
深化市場化改革提高價格國際競爭力
韓曉平、林伯強等專家建議,加快推進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箭在弦上,當前應采取以下措施,多源發力推進改革:
一是深化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價格調整只作為配套舉措,重點是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對于天然氣的改革,專家認為還不能優先改革價格,以免造成市場萎縮。應先行探索在行業內引入競爭格局,逐步打消壟斷帶來的高額利潤。
當前要著力推動網運分離,加強對輸配氣成本的監管,將其控制在合理的區間。逐漸允許下游用戶自由選擇供應商。放開門站價格管制,實現能夠真正反映市場供需的價格機制。只有通過這樣的改革,上游企業下調供應價格才有可能傳導到基層,讓下游用戶受益。
二是開拓分布式發電潛力,通過優惠政策體現清潔發電的優勢。國外經驗表明,天然氣市場發展進入穩定期以后,發電將成為促進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天然氣發電是國外較為成熟的應用領域,也是國際主流的發電方式。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大約為4000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的3%到4%,有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占比則超過50%。正是這種差距體現出天然氣發電廣闊的市場空間。
專家認為,應針對天然氣發電的環保價值,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或補貼政策,使得其與常規能源發電競爭,從而充分發揮出節能環保作用,同時也拓寬天然氣的應用領域。
三是國內供氣企業應采取切實措施,降低生產和供應成本,提高天然氣價格競爭力。企業應鼓勵技術和管理創新,用科技進步帶動產量增長和成本下降。同時,提高內部市場化運作機制,控制高成本的非常規氣和煤制氣產量。加強天然氣貿易的靈活性,提高對外議價能力。 來源:搜狐新聞
“荒氣”不期而至 需求增長乏力
相對往年冬季頻繁出現的“氣荒”,意味著天然氣相對過剩的“荒氣”并不常見。專家認為,此次“荒氣”的出現快于預期,或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直接關系。
今年一季度,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為502億立方米,同比僅增長4.8%,而國內天然氣產量為3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8%;天然氣進口量16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6.5%。國內產量及進口量的增速已經超越消費量的增長速度。
作為國內天然氣市場主要供應商,中石油和中石化今年一季報顯示,兩家公司天然氣產量均同比上漲,但增幅放緩。其中,中石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7.7%,中石化同比增長2.08%。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曾表示,天然氣供過于求的形勢已經到來,業內認為可能會持續到2020年,而且過剩的量在300億到400億方左右。
“前年天然氣還存在短缺,可是沒料到"荒氣"來得這么快。”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隨著近幾年全國霧霾治理壓力不斷加大,天然氣的供給本有可能待續短缺,業內甚至預計在2017年以后俄羅斯天然氣擴大對華供應量時“荒氣”才會出現。即使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下降,專家普遍認為“荒氣”還是來得早了些。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荒氣”的出現與國內天然氣供給端價格長期以來居高不下有很大關聯。“油企不多從需求、市場角度考慮,讓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而多數用氣行業對氣價敏感,部分企業用戶難以承受高價格,就選擇少用或者不用,甚至出現了氣改煤的非正常現象。”
記者注意到,受低油價等因素影響,天然氣的低價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安迅思天然氣行業分析師陳蕓穎稱,不少工業企業同時安裝有兩套設備,在目前LNG(液化天然氣)價格比管道天然氣價格更低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紛紛改用液化天然氣甚至液化石油氣、水煤氣等相對污染環境的燃料。
不過,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也認為,我國天然氣產業歷史短、動力結構獨特、發展軌跡特殊,短期內建設大量儲氣設施困難,“氣荒”和“荒氣”在國內可能會反復上演。今年11月進入采暖季后,一旦遇大范圍極端天氣,“氣荒”也有可能再次上演。
能源結構調整迎“窗口期”天然氣用途有望拓寬
盡管天然氣現有市場需求提升空間不大,但專家認為,這也為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贏得了空間。
劉毅軍說,面對當前“荒氣”的嚴峻預期,天然氣生產商已在短期內減產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減少產業鏈上游和中游投資,這將影響中長期供氣保障能力。
從2020年的天然氣需求看,估計年消費量在3500億立方米左右。為改善大氣環境、治理霧霾天氣,保障民生用氣、同時支持推進“煤改氣”工程用氣的任務繁重,季節性用氣高峰將在多地區集中形成。
“行業主要企業應當體現社會責任,而不是把天然氣高價完全讓市場承擔。”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韓曉平表示,這時最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也是調整能源結構的大好時機。
林伯強也認為,從進口環節看,天然氣不同于石油,可以進口的源頭本就有限,而且大都呈現為點對點供應。目前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在30%左右,以中亞地區最多,借“荒氣”時機加快能源改革很有必要。
徐博等專家分析認為,從現有情況看,并不能寄希望于家庭用氣盤活天然氣市場,而交通用氣改造速度簡便,又能減輕機動車污染問題,從現實角度看較為可行。根據我國相關規劃,液化天然氣船舶規劃將達到1萬艘,但目前數量仍然較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
此外,推動天然氣發電在“荒氣”條件下已經具備了深度探討的可能性。天然氣發電作為一種清潔優質的能源利用方式,對緩解當前我國嚴峻的環保形勢十分有利。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動快等優勢,適合建設調峰電站,被業內人士普遍看好。天然氣發電也是國際上一種主流的發電方式,我國天然氣發電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往,氣源和氣價是限制天然氣發電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當前氣源的問題有所緩解,不過由于同火電相比沒有成本優勢,這一本應得到鼓勵的清潔發電方式卻面臨著建設普遍缺乏積極性的尷尬。
深化市場化改革提高價格國際競爭力
韓曉平、林伯強等專家建議,加快推進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箭在弦上,當前應采取以下措施,多源發力推進改革:
一是深化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價格調整只作為配套舉措,重點是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對于天然氣的改革,專家認為還不能優先改革價格,以免造成市場萎縮。應先行探索在行業內引入競爭格局,逐步打消壟斷帶來的高額利潤。
當前要著力推動網運分離,加強對輸配氣成本的監管,將其控制在合理的區間。逐漸允許下游用戶自由選擇供應商。放開門站價格管制,實現能夠真正反映市場供需的價格機制。只有通過這樣的改革,上游企業下調供應價格才有可能傳導到基層,讓下游用戶受益。
二是開拓分布式發電潛力,通過優惠政策體現清潔發電的優勢。國外經驗表明,天然氣市場發展進入穩定期以后,發電將成為促進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天然氣發電是國外較為成熟的應用領域,也是國際主流的發電方式。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大約為4000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的3%到4%,有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占比則超過50%。正是這種差距體現出天然氣發電廣闊的市場空間。
專家認為,應針對天然氣發電的環保價值,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或補貼政策,使得其與常規能源發電競爭,從而充分發揮出節能環保作用,同時也拓寬天然氣的應用領域。
三是國內供氣企業應采取切實措施,降低生產和供應成本,提高天然氣價格競爭力。企業應鼓勵技術和管理創新,用科技進步帶動產量增長和成本下降。同時,提高內部市場化運作機制,控制高成本的非常規氣和煤制氣產量。加強天然氣貿易的靈活性,提高對外議價能力。 來源: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