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天然氣產業鏈結構改革(又稱天然氣體制改革)一直是能源領域的改革焦點之一,相關整體改革方案遲遲未出,并伴隨各種爭議,其中天然氣管網改革便是暴風眼之一。同時,各大石油公司動作不斷。日前,中石化以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為平臺進行公開引資的公告發布。表面看來這只是對一條設計年輸氣能力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管道進行混合所有制安排,然而拓展開來,其中不乏新看點。
看點一:改革節奏設計似在趨緩。以中石油為代表的大型石油公司,對政府決策曾有強大影響力,對可能的制度環境變化也一直有超前預判力。對于陜京輸氣管道系統的股份,中石油早早就經過數步騰挪轉入單獨的上市公司——昆侖能源;對西氣東輸三線、西部管道也進行了引資合作,對東部管道也想要做更大的股權變動安排。這些安排不僅是融資需求、響應國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號召,更是對制度環境變化超前預判后的應對,是基于天然氣管網特點和多年運營經驗,將產權控制轉向運營權控制的重大調整。當改革呼聲最高漲時,曾有力推成立國家管網公司的說法。2015年12月,中石油推出建立統一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的方案,即以中石油管道有限責任公司為平臺,對中石油東部管道有限公司、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以及中石油西北聯合管道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整合。從天然氣管網改革的進程看,這一階段,改革節奏設計基調有急進的勢頭。此后,整體改革方案并未如期推出,中石油的安排也未見下文。現在,中石化步此前中石油的后塵,實行單獨管道的混合所有制,低調稱其為公開引資。此條管道體量不大,又保留50%的股權,很難不通過審批。可是,從整體南北走向的天然氣管道角度,此管道堪稱“大腕”,如能完成引資,或可說改革節奏設計基調重回趨緩軌道。
看點二:改革方案選擇似在趨穩。以2004年底西氣東輸一線全線正式商業運營為標志,中國天然氣產業鏈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據整個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情況、資源勘探開發程度、市場發育狀況等,根據國外經驗,預計該階段仍將持續約10年。前文提到的國家管網公司就是一種基于所有權改革的方案,一步實現“網運分開”, 也做到了管網獨立。另一種思路則是保有若干家管道公司,逐步實現“網運分開”,注重管網運營規則的建立。不同管道公司分開融資、投資,可以更好保留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而以統一管網運營規則的建立,反映網絡運營特征,后者對監管體系建立要求高。行政機構提出的方案,可能更傾向于成立國家管網公司,這樣可以避免監管難題,也可以被中石油等公司接受,但無論從融資還是區域管網看,這都并非穩妥方案。中國的區域管網,以浙江、廣東為例,已為地方主導,一旦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很快將地方管網并入將是大概率事件,勢必點燃央企和地企的矛盾。現在,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的公開引資,如能完成,似預示著保留多家管道公司的穩妥方案勝出。
看點三:改革可預期性似在增加。天然氣產業鏈深度結構改革引燃后,各方爭論不休,就天然氣管網產權、管輸定價水平等引發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之2014年以來天然氣供應相對寬松,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計投資建設積極性大幅下降,三大公司管道投資和建設年投產里程均可反映這一現狀。這顯然與產業鏈快速發展階段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仍要加快推進的要求背道而馳。現在,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的公開引資如能完成,則預示著投資方可用市場化的方式處置企業的資產,有利于消除對投資建設管道產權的不確定性。同時,在公開引資正式談判前,近日,國家發改委針對《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和《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此舉在中石化公開發布引資公告前可能就有所知曉,目前意向投資方也已獲知,管道的預期收益率相對穩定、不低,消除了管道運輸價格可能大幅度下降的預期。這些都有利于化解改革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管道投資的可預期性。 來源:國際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