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確實是針對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放緩的最有效、最有針對性的一味藥。藥方完全對,后面就看藥效怎么樣了,取決于“患者”是不是按時吃、足量吃。
大家知道,我國天然氣市場尚處在早期快速發展階段,2000~2013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年均增速16%,2014年降至8.6%,2015年大幅降至3.3%。2016年一季度受降價和嚴寒天氣影響,增速升至16%,但二季度再度回落至4%以下。由于進口氣照付不議,國產氣產量開始下降。在我國無論是人均天然氣消費量,還是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都相差很遠的情況下,即出現了一種低水平過剩的狀態,與大家常說的已經到來的天然氣時代不太吻合。以這種增速,也很難完成202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達10%的規劃目標。
我國天然氣銷售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性相對較差。比如按同等熱值計算氣價是煤價的4倍以上,氣電上網成本是煤電的2倍以上,燃氣鍋爐成本是燃煤鍋爐的40%以上,因此以氣代煤受到經濟性的嚴重制約,甚至出現了逆向替代。
那么天然氣為什么這么貴呢?最主要原因就是終端輸配氣成本過高。給大家算一筆賬,目前全國平均門站價1.8元/立方米左右,門站價就是天然氣由氣源地通過長輸管道千里迢迢送到消費地的價格,而到了用戶手里是多少錢呢?工業用氣平均價格達到了驚人的3.2元/立方米,相當于省內管輸費與城鎮配氣費在門站價基礎上加了1.4元/立方米的成本,而由國家發改委定價的長輸管道如西二線的運輸費用千公里大概只有0.2元/立方米左右。這樣算賬大家就明白了,省內這塊管輸和配氣成本是不是有點太高了。此外,去年底門站價格0.7元/立方米的下降只有一半左右傳導到終端利用環節,原因很簡單,被省內的某個環節給截留了。
所以說這次發改委是找準了病根,降低成本尤其是地方的輸配氣成本是促進天然氣發展的關鍵。如果在此基礎上再采取些其他的綜合性措施,就更加完美了。一個是天然氣的價格結構問題,美、日等國根據市場原則定價,一般居民用氣價格是發電和工業用氣價格的2~3倍,因為居民的用氣成本遠遠高于發電和工業,而我國這一數字低于80%,中國工業用氣價格在全球名列前茅,民用氣價格則遠低于其他國家水平。目前這種交叉補貼行為,增加了工業、發電等經濟承受能力較低用氣行業的成本,不利于天然氣市場的更大規模推廣。大家算一算,一般家庭用氣一個月僅需花費幾十元,再想想一個月手機費要多少錢,還用補貼嗎?給工業、發電用氣價格低點,讓他們多用點,改善一下環境多好啊。
天然氣價格也需要靈活一些,沒有峰谷氣價,冬夏價格差不多的話,只能是夏天賣不出去,到了采暖季又不夠用。沒法低價進、高價出,儲氣庫建設積極性就不高,影響了調峰能力,調峰能力不夠,就保證不了持續性供應,有些大用戶就不敢用,冬季取暖保供壓力也很大。
天然氣清潔低碳,對霧霾治理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再降成本,在經濟性上也無法與煤炭相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想有好的環境,就需要付出相應的成本。
最后,地方天然氣輸配價格是由地方發改委和物價局監管,總有些地方利益在里面,具體的降價空間有多大,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石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