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柴”被列在開門七件事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改革開放40年來,從柴木生火到燒煤爐,再到如今的管道天然氣,人們過日子使用的燃料不斷升級變化,綠色能源讓生活更加美好。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郭先生家住宿城北苑小區,在他印象中,小時候家里的主要燃料就是木柴。改革開放初期,郭先生一家使用的燃料升級了,開始過起燒煤球的生活。“那時候很多居民都買來散煤,自己加工煤球。要先去買煤灰,然后找來泥土,攪拌捶打,之后再用模具打出蜂窩煤,這個過程挺辛苦的。”郭先生說,燒蜂窩煤最擔心的就是一氧化碳中毒,而且有時來不及換煤球,爐子就會熄火,需要費時費力重新把煤火生著才能使用。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罐裝煤氣是百姓生活燃料的主角。“把煤氣罐的氣管和灶具連接之后,擰開開關,‘啪’的一聲火苗就竄出來了,當時覺得太神奇了。”郭先生說,罐裝煤氣的出現,顛覆了老百姓以往對燃料的認知,即使罐子很重,甚至出現過煤氣罐爆炸的事例,大家也認為能用上罐裝煤氣已經很方便了。只是沒想到,沒過幾年,更為清潔安全的燃料能源——管道天然氣開始進入百姓家。
1999年,宿州市城市燃氣有限責任公司成立。2001年12月8日,宿城北苑小區A區正式點火通氣。當年底,宿城鋪設城市主管網30余公里,并向16個居民小區約6000余戶供應管道燃氣,郭先生家成為全城最早用上管道天然氣的住戶之一。2004年,宿州中燃城市燃氣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獲得宿州市區管道燃氣獨家經營權30年。
歷經近20年的發展,宿州的燃氣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居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管道天然氣已成為千家萬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我市管道天然氣用戶已達22萬余戶,點火通氣18萬戶,燃氣銷量近7000萬立方米。
“家家都燒煤球的時候,危險一點、麻煩一點倒也沒覺得有什么,但是現在和管道天然氣一對比,那真是有著天壤之別。最重要的是,燒煤爐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管道天然氣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綠色環保’。另外,燃氣公司工作人員會定期上門檢查管道、閥門等設施,用起來更安心、放心。”郭先生說,“家中生火是一件大事,而我們能用上安全快捷清潔的燃料,是改革開放給老百姓帶來的福利。”
皖北晨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管道燃氣供應。目前,我市利用“西氣東輸”支線“利辛-宿州——淮北”段的天然氣,輸送至儲配站,經二級調壓后再向市區供氣,天然氣年儲售能力近1億方,氣源穩定,儲備充足;5座汽車加氣站已經全面投入運營,第六、第七座加氣站正在積極建設之中;擁有次高壓管線30余公里、中壓管線280余公里、低壓干線600余公里,燃氣管網已全面覆蓋中心城區、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園區、汴北新區及宿馬現代產業園區,并延伸至朱仙莊、桃園、蘆嶺等周邊鄉鎮,為以上區域內的工商業和居民用戶完成供氣。
現在正處于我市環境治理的重要時期,宿州中燃也全面投身宿城居民煤改氣工作中,致力于將綠色能源融入城鄉發展,惠及更多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