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16年,山東省天然氣消費量9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2017年,達到13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9.6%,預計2018-2020年,山東省天然氣需求量分別達到175億立方米、210億立方米和250億立方米。然而2018年上半年,山東省LNG儲配站儲氣能力8066萬立方米,僅為全省天然氣消費量的0.6%,遠低于全國4%的水平和國際12%-15%的平均水平。這充分暴露了山東省儲氣能力不足的短板,制約了省內天然氣的可持續性發展。
因此,山東省發改委希望通過建設天然氣地下儲氣庫,以便為山東冬季天然氣保供出力。上述石油央企高層透露,中石化已經為這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的建設在做準備,“希望勝利油田玉皇廟油氣田夏8塊和永安油氣田永21塊開展先導試驗——通過增壓以及擴大體積,氣藏的容量可以擴大到5億立方米。”
其實,2017年冬季河北等地之所以發生限氣,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當地天然氣地下儲氣庫不足,“當時山東很多地方因為沒有天然氣供應,不但企業不得不停工,很多居民也不得不限氣,甚至停止供氣。”一位山東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坦言。
隆眾資訊分析師王皓浩表示,山東省內建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是好事,對當地天然氣發展有利,但是對河北和北京的限氣沒有影響,“目前天津已經有兩個接收站,河北也有接收站。一旦河北和北京發生限氣,山東天然氣地下儲氣庫的成本將高很多。”
氣藏容量可達5億立方米
中石化勝利油田的天然氣地下儲氣庫位于東營市——經過40年的建設,油井已經沒有原油,成為了廢井,因此將它變成天然氣地下儲氣庫,是中石化老油田轉型的一個思路。
據了解,所謂地下儲氣庫,就是將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氣體的空間而形成的天然氣氣藏,是集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供氣、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礎性設施。與其他儲氣方式相比,地下儲氣庫具有儲量大、儲氣成本低等特點。
早在1915年,加拿大已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地下儲氣庫。1975年,大慶油田建成中國第一座地下儲氣庫。2012年,中石化在中原油田建成一座地下儲氣庫。目前國內已建成30多座。
“過去勝利油田不但生產原油,還有伴生天然氣。”上述石油央企高層表示,“但是隨著原油產量的不斷下降,伴生氣也快速下降。”
數據統計,2010年以前,勝利油田生產的天然氣在滿足自我需求后還可以外輸,2010年之后,天然氣就出現了缺口。2018年,每天缺氣近60萬立方米,到2020年每天將短缺180萬立方米。
為此,勝利油田每天從西氣東輸濟青一線管道采購中石化天然氣57萬立方米,同時還通過青島港購進海上LNG約13萬立方米。然而,相比需求的增長,都顯得捉襟見肘。
更重要的是,天然氣不同于原油,其儲備不易。一旦冬季華北限氣后,居民天然氣都受到影響,勝利油田的生產更是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中石化希望在東營建一個天然氣地下儲氣庫。
上述石油央企高層介紹,永21塊原始地質儲量為3.3億立方米,如果通過增壓以及擴大體積,氣藏的容量可以擴大到5億立方米。該區塊地質條件較好,“它是一個背斜氣藏,就好像一個碗倒扣起來,氣不容易散失。”
“目前永21塊地下儲氣庫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圈閉擴容的潛力有多大,圈閉蓋層及周邊斷層密封性、承壓能力如何,氣井的注入和采出能力有多少等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攻關研究。”上述人士稱。
地下儲氣庫建設加速
根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供的數字,2017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920億方,對外依存度接近40%,與此同時,中國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僅占年消費量的4%,遠遠低于部分發達國家的水平。始于2017年冬季、蔓延至全國多個省市地區的 “氣荒”,再一次顯示出天然氣調峰保供任務的艱巨性和緊迫性,也進一步倒逼天然氣儲氣設施布局的加碼。
此前,國家能源局高層指出,天然氣消費季節性特征明顯,全國冬夏季平均峰谷差高達1.71,盡快建立健全天然氣儲氣調峰體系已經是國家能源儲備戰略的最大課題。
早在2014年2月,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天然氣銷售企業應當建立天然氣儲備,到2020年擁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工作氣量,以滿足所供應市場的季節(月)調峰以及發生天然氣供應中斷等應急狀況時的用氣要求。
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聯合發布《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中國地下儲氣庫形成有效工作氣量350億立方米。為此,除地下儲氣庫之外,還需要建設一批城市大型儲氣罐群和類似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儲氣設施。
今年6月,中石油在重慶啟動建設銅鑼峽、黃草峽兩個天然氣儲氣庫,總投資為53億元,計劃2022年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調峰天然氣12.8億立方米,日調峰1058萬立方米的天然氣儲能。
隨著石油央企對天然氣地下儲氣庫建設的加速,天然氣基礎設施投資將成為一個新的熱點。美國儲氣庫的數量是中國的16倍,中國的儲氣庫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