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前衛克羅姆表業有限責任公司測試中心,王衛(右)正與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討論燃氣表結構部件與計量性能等問題。記者 白麟 攝
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流量中心配備的音速噴嘴燃氣表檢測裝置。(受訪者供圖)
10月12日,家住冉家壩的市民鄧先生向重慶日報記者反映,自己和幾位鄰居家前幾個月換了新的氣表后,發現每個月用氣量比過去多了10%-20%,但自家的用氣方式并沒有明顯變化,是不是氣表計量出了問題呢?但燃氣公司來檢測后,結果卻是氣表沒問題。鄧先生對此十分不解。
針對市民的疑問,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流量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衛前來解惑。
新表舊表為何存在誤差
王衛介紹,他們不時也會接到一些市民或單位提出類似問題。大量的檢測和實際觀察證明,新表的計量與舊表確實可能存在誤差,但這是由于舊表在使用過程中,表內器件受到燃氣中雜質的影響,導致其“越走越慢”。換言之,恰恰是由于新表的計量重新變得精準了,才會導致用氣計量結果的不同。
那么,新表有沒有可能存在計量精度不準的問題呢?王衛表示,每只出廠的燃氣表均要進行示值誤差、密封性等項目檢測,所有項目檢測合格后,方可掛牌出廠,進入普通家庭進行燃氣計量。“燃氣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計量器具之一,作為重慶地區唯一的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我們必須通過檢測,保證燃氣表的計量安全性及準確性。”
據了解,燃氣表的檢測分為型式評價試驗及出廠檢測。所謂型式評價試驗,即一個新型號的燃氣表設計出后,其原型機需通過示值誤差測試、密封性試驗、耐久性試驗、高低溫試驗等一系列嚴格的試驗。型式評價是一款燃氣表投入批量生產的前提與基礎,其檢測的項目和數量、檢驗嚴格程度遠高于燃氣表出廠檢測。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燃氣表生產基地,擁有10余家燃氣表生產企業,燃氣表產量占全國的近60%。而這些氣表的型式評價試驗任務,都由重慶計量質檢院流量中心燃氣表檢測團隊擔負。作為一種基礎能源的計量器具,在全市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背景下,小小一只燃氣表的計量檢測,不但事關本地的高質量發展和民生福祉,也關系到國內有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檢測平臺精度“比拼”中奪冠
對計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精度。那么,我市現在對燃氣表的精度的檢測手段和技術,到底能達到什么水平?
最近,重慶計量質檢院與多家兄弟省市的計量技術機構,開展了一場燃氣表計量檢測平臺精度的“比拼”——以國家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指標為基準,看哪家地方機構能夠更加接近這個指標。最終,重慶計量質檢院力壓各方對手,取得了檢測平臺精度指標的第一名。
王衛強調,國內外燃氣表計量檢測平臺現有的設備和技術實際上是比較成熟的。影響到各家機構最終指標的,主要是軟件系統的自主開發和設備本身的集成性,比如檢測設備管道拼接起來之后,需要精確控制氣體的流向,細微的誤差也會影響最終結果。“國家要求精度要達到3‰,各家機構都能達到這個水平,但我們在檢測平臺的自主研發中更注重細節,就可以達到2.5‰-2.4‰。現有技術下,想要在3‰后再提升一點點都是非常困難的。”
檢測提速周期減少30天
隨著國內基礎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地區推行“煤改氣”,鄉鎮、農村燃氣用戶也日益增多。這對檢測單位的工作效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要在不增加現有技術人員的情況下提升速度,就必須提升檢測的自動化水平。王衛介紹,燃氣表型式評價試驗中,要檢測多個流量點,過程比較長,以前都靠人工檢測,工作人員可能會忘記之前測過的流量點,這就會導致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而現在,流量中心采用了自動化檢測設備,輸入程序之后,整個流程全部下來,可以比人工檢測減少大量時間。如今,該中心一個型式評價試驗的周期,已由前幾年的90個工作日,減少到60個工作日。企業更早拿到型式評價的報告,就能夠更快開展招投標和生產,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我市一年有上百萬只燃氣表需要進行出廠檢測。過去,企業要把表拉到重慶計量質檢院流量中心的型式評價倉庫,然后再進行裝箱卸表,檢測完成后又拉回企業,倒騰起來費時費力。這塊檢測效率又該如何提升?
該院流量中心通過優化檢測平臺流程設計,提升設備集成性,降低了檢測設備造價,如今能做到原來買一臺設備的錢,燃氣表生產廠家可以買兩臺三臺放到廠里,然后就能實現本廠生產和檢測“一條龍”。
流量中心工作人員也實施了“駐廠檢測”,并指導廠家按照檢測試驗室的規范和標準來進行建設。這一方面大大減輕了企業的物流負擔,提升了檢測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和促進了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把控能力。同時,這套措施還帶動了本地計量檢測設備生產廠家的加工和制造能力。如今,已有部分與流量中心合作緊密的外包加工企業,通過制造出售專業計量檢測設備,嘗到了甜頭。
掌握智能氣表檢測話語權
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和物流網傳感技術的進步,如今智能氣表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和企業中得到應用。同時,不少市民也有顧慮:遠程抄表雖然很方便,但如果網絡故障或信號不好,會不會計錯數?另外,氣表上的電子設備,會否造成使用上的隱患?
對于智能氣表的檢測機構而言,這無疑也增加了新的挑戰。
王衛介紹,氣表的智能化,對于檢測技術來說,就是在原來傳統的表上,增加了電子模塊。首先這就涉及到一個防爆的問題,在智能氣表設計出來之后,第一步并不是送到計量檢測機構,而是要送到防爆站進行檢測。只有通過在防爆試驗之后,計量檢測機構才能進行下一步測試。
王衛坦言,對計量檢測機構而言,最擔心就是表具智能化之后不能及時采集數據,或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受到電磁或其他干擾,導致數據失準。“例如大家看數字電視,有時就會出現丟幀或花屏的情況,這個影響不大。但對于燃氣用戶來說,計量數據差一個立方米也是沒法接受的,我們計量機構更沒法接受。”
據介紹,流量中心近年來在做的電磁兼容等實驗,就是為了保證智能表具采集計量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目前,相關設備、技術文件和全套的測試流程都已建立,形成了完整型式評價體系。該中心也對原來的氣表型式評價技術文件進行了修訂,并作為起草單位之一,將審批稿上交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這充分體現了重慶在智能氣表檢測領域的話語權。
王衛透露,流量中心燃氣表檢測團隊正探索“全電子式、無可動部件”類型燃氣表的研發工作,以替代目前的機械容積式燃氣表,力爭做到引領燃氣表行業的發展潮流。
在立足國內的同時,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該中心還立足自身技術優勢,與國外相關的計量檢測機構展開合作。目前“中國—埃及燃氣表聯合國家實驗室”已進入籌建階段,相關燃氣表出口的團體標準也在起草過程中,未來可以實現燃氣表出口“國內檢測國外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