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15年大規模商業運用天然氣歷史,幾乎每次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都是長輸管線貫通拉動需求,只有去年冬天是個例外。
作為寧夏一座日產量約50萬方小型液化工廠的經營者,董建新在冬季供暖期間的工作忙碌而繁瑣:
先將進口天然氣從管道里取出,用低溫技術液化成液化天然氣(下稱LNG),用槽車運送1000-3000公里外的河南、江蘇,再把LNG氣化輸入到指定的管道中,最后把空蕩蕩的槽車開回來。
周而復始。
“與淡季不同,冬季的天然氣增加了液化、運輸、人力、氣化至少四個環節的成本,所以氣價很難降下來。”
董建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工廠的掛牌價在每噸4400-4600元之間,相比去年保供期間的氣價已經低了一倍多,但相比于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冬季氣價,仍然具有一定競爭力。
九年前,伴隨著國內首批液化工廠和加氣站的興起和發展,董建新和同事籌資建了這座液化工廠,并本著"供過于求少開工,供不應求多開工"的原則,運營到今日。
"弄到了氣源,很快有人愿意和我們投資一起建廠。”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液化工廠的利潤與天然氣的需求、價格相關,在2014-2016年,與油價相比,LNG價格高,且需求量小,液化工廠的日子并不好過,直到去年冬季情況才開始有所好轉。
在中國,類似董建新這樣的液化工廠大約有200座左右。它們主要分布在產氣量大、管道氣源充足以及LNG來源豐富的地區,總日產量大約達到0.95億-1億立方米之間。內蒙古、陜西、新疆和寧夏西北四個省區的液化工廠產能占全國一半以上,其余的主要集中在需求量大、且進口LNG相對便利的華東、華南地區。
“進入天然氣供應市場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越來越強,我們的利潤空間正在被壓縮。”董建新說。
例外的冬季
“從去年冬天開始,兩股力量正在爭奪中國天然氣的有限供應。”思亞能源天然氣分析師陳竹表示,隨著“煤改氣”政策的推行,華北地區超過華東地區,成為中國天然氣需求量最大的地區,但由于其支付能力弱于工業用氣相對發達的華東地區,隨著華北地區補貼的減少,居民冬季天然氣的需求預期可能會被壓低。
“回顧中國過去15年大規模商業運用天然氣歷史,幾乎每一次天然氣需求達到15%以上的增長,都是因為某個長輸管線的貫通,供應在拉著需求走。”陳竹說,“唯獨去年冬天是個例外,需求拉著供應走。這意味著,在冬季,中國正在轉向一個天然氣賣方市場。”
這與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基本走勢截然不同。
7月19日,國際能源署在上海發布《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報告內容顯示,從長遠來看,全球LNG市場將供大于求,特別是隨著美國天然氣出口的增加以及LNG貿易的靈活性不斷增強。
“全球天然氣買方市場格局將長期存在,增量消費主要看中國。”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博士羅佐縣表示,中國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宜穩步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畢竟主體消費行業價格承受能力有限,否則容易導致國內天然氣需求大幅超過市場的供應能力,將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
11月以來,多地已經上調了天然氣價格。
浙江發改委將非居民天然氣門站價從2.19調至2.85,漲幅達30%;
北京市發改委決定,2018年11月15日-2019年3月15日,本市非居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上浮0.23元/立方米;
廣東省云浮市發改局決定,從今年11月15日起調整云城區居民生活用氣價格,決定對居民用氣價由每立方米4.15元上調為4.45元,非居民用氣價每立方米由4.7元調整為4.95元,并相應調整云城區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
湖北省孝感市擬定居民用氣基準銷售價格由現行每立方米2.68元提高為2.80元。
為了應對今冬天然氣供需緊張的局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在8月開始組織各地簽署天然氣購銷補充協議。補充協議內容顯示,對采暖季居民用氣門站價不做調整,非居民用氣門站價根據氣源的不同漲幅不一,管制氣(國產常規氣、進口管道氣)在基準門站價基礎上上浮20%,非管制氣可上浮40%左右。
今年5月,發改委出臺《關于理順居民用氣門站價格的通知》,要求全國理順居民與非居民用氣價格機制的銜接。由于居民用氣相對工業用氣存在較大的峰谷差,因此在采暖季調峰期間需要付出更多成本。
上海燃氣董事長王者洪在《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發布會上表示,去年“煤改氣”帶來的需求大幅增長不可持續。國內現有的產、供、儲、銷體系尚不能完全支撐北方地區的采暖需求,這種需求增長在未來2-3年內會趨緩。
“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已接近40%,由此帶來的供應不穩定和價格風險,一直是懸在國內上游供應商頭頂的難題。”他說。
頭號玩家
和LNG接收站一樣,國內液化工廠的誕生,主要的作用是為管道天然氣氣源的補充,尤其是冬春供暖期間。
“全國的天然氣管網尚未實現全面覆蓋,地域之間也不平衡,所以需要在政府層面有適度的調控。”10月19日,中國石油華東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總經理侯創業,在第二屆世界油商大會上表示,與東西部地區相比,目前中部地區的管網輸運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通過管道及LNG形式進口的天然氣總量為7206萬噸,同比增長1/3,LNG進口同比增長約50%。
進口LNG增長的背后是天然氣市場短期協議的增多。
“今年我們簽訂了80多個LNG現貨資源保供。”侯創業在第二屆世界油商大會上表示,通過預測天然氣供應缺口的大小,中石油會合理配置和采購對應數量的現貨來滿足市場的需要。
與動輒長達20年以上的管道氣長協不同,隨著全球LNG貿易量的不斷增長,靈活多變的LNG短期現貨協議,由于承受風險更小,更加受到需求方的青睞。
此外,作為承擔國內天然氣保供任務的第一梯隊,在管道氣和國產氣依然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進口LNG成為不二選擇。
“中石油在國產氣和管道氣的市場份額是國內最高的,中石化和中海油天然氣的增長空間,主要集中在LNG貿易領域。”一位中石化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石油的上游天然氣業務龐大,產量占比在國內達到74%。
中石化計劃今冬明春供應天然氣181.7億方,同比增長17.7%。中石化在LNG長約采購的基礎上,加大現貨采購力度,并與中石油進行互聯互通及資源串換。
中海油今冬明春則計劃供氣24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
實際上,作為天然氣供應市場“頭號玩家”的中石油,雖然在氣源上具有難以取代的優勢,在加大簽署LNG現貨協議的同時,并沒有放松在天然氣長協領域的持續布局。
9月10日,卡塔爾天然氣公司宣布與中石油達成22年液化天然氣銷售和購買協議。
該公司每年將為中國提供大約340萬噸LNG,有效期為22年。
新興王
在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中,掌握氣源方等于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
與第一梯隊不同,在天然氣供應市場上獲得分銷資格第二梯隊的燃氣公司,長期面臨著缺乏上游天然氣資源的狀態。但今年以來,它們的上游氣源有所拓展,成為天然氣供應市場上的“新興王”。
“前兩年中國市場供過于求處于買方市場,第一梯隊的買家基本不再簽署長協,絕大多數的天然氣長協價格有所下降,由第二梯隊的新興買家所購買。今年由于天然氣冬季需求增長等原因,長協重新成為第一梯隊傳統買家主導的一個市場。”
能源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天然氣市場高級顧問汪雯表示,由于價格昂貴和風險較大,新興買家不太愿意簽署20年以上的長協,更傾向于簽中短型協議。
近一年來,除簽訂協議獲取進口LNG以外,通過收購、并購獲取海外氣源,以成為燃氣企業獲取天然氣的另一種選擇。
6月29日,作為華北地區保供助力之一的北京市燃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京燃氣)完成了向俄羅斯石油公司子公司——喬納斯科石油天然氣公司收購20%股權的交易,交易總金額為11億美元。
這次交易將使得北京燃氣西伯利亞一處大型油氣田項目20%的股權,該項目生產的油氣能夠接入東西伯利亞-太平洋油氣運輸管道。
北京燃氣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燃氣商。早在2016年5月,同為五大燃氣集團之一的新奧燃氣集團(下稱新奧燃氣),斥資7.5億美元間接持有了澳大利亞第二大油氣生產商——桑托斯公司(SantosLtd)11.7%的股份。
終因中國天然氣市場供不應求,在經過一年多的低迷后,桑托斯公司業績回暖。桑托斯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1.56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3.3%;并實現3.02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創下2015年油價下行以來的最好半年度業績。
除了拓寬海外氣源外,和地方天然氣公司強強聯手成為燃氣集團持續開拓氣源的方法。
5月16日,北京燃氣旗下上市公司——北京燃氣藍天(06828.HK)公布,擬向北京燃氣香港收購中國石油京唐分公司29%的股權,代價為10.08億元。LNG的接收、儲存并重新氣化是中石油京唐分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
今年以來,華潤燃氣集團公司(下稱華潤燃氣)和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燃氣),也在地方天然氣市場上有所收獲。
5月26日,重慶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華潤燃氣投資,共同增資成立重慶渝潤能源服務有限公司,新公司將重點拓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市場。
8月3日,中國燃氣出資8億元入股山東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油氣),中國燃氣占股41%,魯信集團及其托管的省國資委持合計持股49%,其他股東持股10%。
山東油氣主營業務是天然氣管道投建、天然氣儲運及銷售,投建輸氣管道1500多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160億方,去年,山東油氣的總輸氣量42.4億方,占全省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3.4%。
在開拓氣源的同時,新奧燃氣為進口天然氣尋得了一個好去處——LNG接收站。LNG接收站將使得天然氣儲存、運輸和貿易提升了一個維度。
“在需求旺盛的供暖期,天然氣供應最大的瓶頸是接收能力和最大的氣化外輸能力。”陳竹表示,對于進口天然氣而言,接收能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鎖定了供應規模,反之在天然氣供應淡季,需求將變成市場上最大的瓶頸。
10月19日,國內首個由國家能源局核準、民企投資、建設和管理的大型LNG接收站——新奧舟山LNG接收站宣布投運。
“和十年前大量投資涌入液化工廠和加氣站一樣,如今LNG儲罐和接收站才是這個市場新的增長點。”董建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目前,新奧舟山接收站已建成的一期工程投資額為58億元(不包括外輸管道),年處理LNG能力為300萬噸,遠期處理能力目標為1000萬噸。
“將來我們的接收站會對第三方開放,商業模式的應用也會更豐富靈活,包括代加工、自身進行資源采購和國際貿易等。”張葉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新奧集團的天然氣業務上中下游均有自己的貿易團隊,在采購后,以接收站作為終端平臺進行售賣,以多種形式提高新奧在LNG貿易中的收益。
目前,新奧舟山接收站百分百隸屬于新奧集團,尚未引入第三方。
相比于其他四大燃氣集團相比,香港中華煤氣公司(下稱港華燃氣)更愿意在儲存上下功夫。
10月31日,中國城鎮燃氣首個大型地下鹽穴儲氣項目及商業儲氣項目——港華金壇儲氣庫建成投運。該儲氣庫由香港中華煤氣(港華燃氣股東)、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目前,港華金壇儲氣庫已建成3口井,儲氣量近1.5億立方米,工作氣量逾8800萬立方米。
在國有石油公司和燃氣集團依托自身優勢搶占氣源之時,更多的外資玩家們也在想方設法地進入這里。
10月18日,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Corporation,下稱埃克森美孚)與浙江能源集團簽署了首個長期LNG(液化天然氣)供應協議。在后續銷售協議達成后,自2020年前期開始的未來20年,浙江省能源集團將每年從埃克森美孚接收一百萬噸LNG。
“隨著天然氣銷售和供應格局的不斷變化,天然氣市場會出現更多的現貨交易,流動性加強以及買賣雙方數量皆增加,競爭格局進一步加強。”埃克森美孚副總裁兼天然氣和電力營銷公司總裁郭樂楷,在浙江舟山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油商大會上表示。
在埃克森美孚之前,通過LNG貿易進入中國天然氣供應市場的國際油氣巨頭不在少數。全球最大的LNG供應商——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GroupofCompanies,下稱殼牌)就是其中之一。殼牌同時也是中國進口LNG的最大供應商,在國內進口LNG的供應占比超過20%。
“殼牌不僅向中國供應自己開發和LNG,還通過其全球資源和市場貿易,給中國提供更多的LNG來源。”今年3月,殼牌中國區總裁張新勝告訴界面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