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西氣東輸的窗口站場——中衛互聯互通工程正式進氣投產。
走進完成投產的中衛壓氣站內,與幾個月前不同,管道焊接聲、裝載機卸貨聲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機器的轟鳴和氣流輸送聲,壓氣設備井然有序地運轉,一條條建設完成的管道如同動脈,在這里,每天將有3000萬標立方的天然氣輸送到京津冀地區,解決當地用氣市場缺口的冬季應急保供需求。
而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的順利投產,離不開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
中衛壓氣站是中國2018年天然氣管道互聯互通保供重點工程之一,6月28日開工建設,當時,施工面臨著諸多難題。“為了確保大型施工設備的裝卸,我們投入了650噸起重量的吊車。”施工方項目經理段占軍告訴記者,因為工程進度緊迫,他們還在附近租了預置場地,以節省時間。由于壓氣站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為避免破壞地下的光、電纜,部分施工地區采取了人工開挖、回填的方式,“就是用鐵鍬一下一下地挖。”據段占軍介紹,在施工高峰期,約有580多人在現場工作。
這段時期對中衛壓氣站的24名員工來說也極為難忘。“我們的人員都是按照雙套配置,24小時基本不停歇。”西氣東輸銀川管理處黨群科科長姚嘉久介紹,“白加黑”兩班倒已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最忙的時候一天只能睡5、6個小時。”工作雖苦雖累,當看到中衛壓氣站由一個小站變為重要的輸氣樞紐場站,姚嘉久的心里依然充滿了自豪。
而搶維修隊員則是互聯互通工程中的“救火員”。今年23歲的李洋洋從事搶維修工作剛滿1年,紅色的工作服就已沾滿難以去除的油污。由于工作性質特殊,李洋洋在工作中基本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哪里有故障,我們就要立刻前往,在72小時內搶修完畢,確保互聯互通管道正常運行。”進入冬季,經常進行戶外作業的李洋洋還面臨著嚴寒的考驗,最冷的時候他要在工作服外面再套一層軍大衣,頂著寒風進行搶修作業。
“高風險”“高強度”“高標準”,這些自我調侃為“三高”人群的工作人員是中衛西氣東輸互聯互通工程中最美麗的身影,中衛壓氣站正式投產凝結著他們無私奉獻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