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消息,天津市官員向媒體透露,中石油和俄羅斯方面已就在天津臨港工業區合作發展一個年產量達到1500萬噸的煉油項目達成了共識,預計最快下月將有兩國領導人正式簽署。
據了解,該項目即中石油規劃中的天津大港石化1500萬噸改擴建項目。
24日,中石油天津大港石化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另有一些人負責該項目,具體進展并不清楚。同日,中國石油商會原秘書長王勇告知本報記者,該項目幾個月后就將浮出水面。
這意味著,中石油在華合資煉油大幕即將拉開。
天津市官員所指的俄羅斯方面是俄羅斯石油公司。該公司是俄羅斯國家控股石油公司,也是中國石油企業在俄羅斯的主要合作伙伴。
中石油與其合作更有淵源。從2004年起,中石油就與其簽訂了供油合同。2006年夏,俄羅斯石油公司IPO,中石油投資五億美元買下其22.52萬份股票,成為其參股企業。
“中俄煉油項目從2006年就開始商討了,但進展一直較為緩慢。”一位天津的中石油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2006年3月,中石油就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訂了《關于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議》。該協議即包括建立在華、在俄兩個企業。
同年,兩家公司就在俄成立了“東方能源”,該公司的業務在俄羅斯境內展開,其主要任務是勘探、開采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但兩方的在華企業卻遲遲不見蹤影。
直到去年年底,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博格丹奇科夫曾向外界表示,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正在進行在中國天津建一座合資煉油廠的技術經濟論證。
“為了實施這一項目,雙方成立了合資企業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這一合作尚有懸念。“該項目的具體合資比例還未確定,中方希望俄方最多占30%,而俄方則認為俄方最少要49%。”
無論股比如何,“這一合作對于雙方來講都是一個雙贏”時。平安證券分析師張國君認為,但其長期收益大于短期收益。
按照今年的原油價格,煉油板塊成為石油企業不折不扣的心頭之痛。據中石油中報,今年上半年,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590.15億元。
然而這一情況并不會持續太久。“如果把油品定價權交還給企業,煉油板塊就不會虧損。”國金證券分析師劉波認為,按照正常情況一噸原油的煉油利潤應該是200元人民幣。
照此推算,天津煉油項目的年利潤額是30億人民幣,而其營收則更加巨大。僅按照9月上海燃料期貨的成交價格4500元/噸,每噸原油成品油出油率70%計算,這一項目的年營收就達472.5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則認為,相比利潤和營收,俄方更加看重的是中國市場。“雖然俄羅斯油企現階段并不缺少市場,但是他們也看到,如果沒有中國的原油消費的大幅增長,整個世界的原油市場將是另外一副樣子。”
事實上,未來中國的油氣消費量還將大幅增加。以林伯強的觀點,中國油氣市場在未來十多年內,至少還有1倍的增幅。其立論的基礎是,國際人均油氣消費量是600公斤/年,而中國這一數字僅為300公斤/年。
“這一項目更重要的意義是,如此一來,俄方與中石油形成共同的利益關系,更有利于中石油穩定地從俄方獲得原油。”張國君認為,雖然相較中石化,中石油的上游開采業務發展得更為充分,但不久的將來,中石油的石油進口力度將加大。
在中石化加強上游的同時,中石油正在大刀闊斧地擴大其下游的版圖。
按照其計劃,到2015年,中石油將增加1億噸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而截至2007年底,中石油集團旗下撫順、蘭州、大慶、大連、錦州、錦西等29家煉油企業,總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為1.4億噸/年。
僅今年一年,中石油就有大連石化改擴建工程、撫順石化、獨山子石化、廣西欽州四大千萬噸煉油項目提上日程。2010年后,還有重慶、四川、遼寧、天津、威海、云南等地都將建設中石油的千萬噸煉油項目。
然而,中石油原油產量的增長遠遠追不上煉廠擴建的速度。
2006年中石油產油1.664億噸。
中石油中報稱其上半年加工原油4.25億桶,其中約78.1%是勘探與生產板塊提供的。也即,中石油今年上半年產油3.32億桶,如果下半年保持同樣產量,全年產量為6.64億桶,約等于1億噸。兩年的增長率很低。
中石油如果找不到穩定的供油渠道,那就意味著加大購買高價油的力度,或者像現在中石化的一些煉廠一樣,停產待工。
顯然,中石油的高層也看到這一問題。
從今年開始,中石油開始與產油國合資建在華煉油廠的力度超越中石化。
今年3月,中石油與卡塔爾簽署了加強能源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并草簽了有關煉油與化工一體化項目的合作意向書。中石油將與卡塔爾石油集團在中國建石化企業,據當地媒體報道,預計該項目有望2013年建成,初期年產70萬-80萬噸。
5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能礦部、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呼寧4區塊成立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和《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據中石油方面透露,該煉廠將在東南沿海選址,生產規模將達2000萬噸/年。
由此看來,中俄雙方的煉油合作僅是中石油“市場換能源”的一個開始。
林伯強十分肯定這一方式:“中國石油企業還沒有足夠的管理海外石油公司經驗,走出去風險很大,而引進來,用市場換能源則大大縮減了中方企業的經營風險。”
據了解,該項目即中石油規劃中的天津大港石化1500萬噸改擴建項目。
24日,中石油天津大港石化公司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另有一些人負責該項目,具體進展并不清楚。同日,中國石油商會原秘書長王勇告知本報記者,該項目幾個月后就將浮出水面。
這意味著,中石油在華合資煉油大幕即將拉開。
天津市官員所指的俄羅斯方面是俄羅斯石油公司。該公司是俄羅斯國家控股石油公司,也是中國石油企業在俄羅斯的主要合作伙伴。
中石油與其合作更有淵源。從2004年起,中石油就與其簽訂了供油合同。2006年夏,俄羅斯石油公司IPO,中石油投資五億美元買下其22.52萬份股票,成為其參股企業。
“中俄煉油項目從2006年就開始商討了,但進展一直較為緩慢。”一位天津的中石油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2006年3月,中石油就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訂了《關于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議》。該協議即包括建立在華、在俄兩個企業。
同年,兩家公司就在俄成立了“東方能源”,該公司的業務在俄羅斯境內展開,其主要任務是勘探、開采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但兩方的在華企業卻遲遲不見蹤影。
直到去年年底,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謝爾蓋·博格丹奇科夫曾向外界表示,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正在進行在中國天津建一座合資煉油廠的技術經濟論證。
“為了實施這一項目,雙方成立了合資企業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認為這一合作尚有懸念。“該項目的具體合資比例還未確定,中方希望俄方最多占30%,而俄方則認為俄方最少要49%。”
無論股比如何,“這一合作對于雙方來講都是一個雙贏”時。平安證券分析師張國君認為,但其長期收益大于短期收益。
按照今年的原油價格,煉油板塊成為石油企業不折不扣的心頭之痛。據中石油中報,今年上半年,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590.15億元。
然而這一情況并不會持續太久。“如果把油品定價權交還給企業,煉油板塊就不會虧損。”國金證券分析師劉波認為,按照正常情況一噸原油的煉油利潤應該是200元人民幣。
照此推算,天津煉油項目的年利潤額是30億人民幣,而其營收則更加巨大。僅按照9月上海燃料期貨的成交價格4500元/噸,每噸原油成品油出油率70%計算,這一項目的年營收就達472.5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中心主任林伯強則認為,相比利潤和營收,俄方更加看重的是中國市場。“雖然俄羅斯油企現階段并不缺少市場,但是他們也看到,如果沒有中國的原油消費的大幅增長,整個世界的原油市場將是另外一副樣子。”
事實上,未來中國的油氣消費量還將大幅增加。以林伯強的觀點,中國油氣市場在未來十多年內,至少還有1倍的增幅。其立論的基礎是,國際人均油氣消費量是600公斤/年,而中國這一數字僅為300公斤/年。
“這一項目更重要的意義是,如此一來,俄方與中石油形成共同的利益關系,更有利于中石油穩定地從俄方獲得原油。”張國君認為,雖然相較中石化,中石油的上游開采業務發展得更為充分,但不久的將來,中石油的石油進口力度將加大。
在中石化加強上游的同時,中石油正在大刀闊斧地擴大其下游的版圖。
按照其計劃,到2015年,中石油將增加1億噸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而截至2007年底,中石油集團旗下撫順、蘭州、大慶、大連、錦州、錦西等29家煉油企業,總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為1.4億噸/年。
僅今年一年,中石油就有大連石化改擴建工程、撫順石化、獨山子石化、廣西欽州四大千萬噸煉油項目提上日程。2010年后,還有重慶、四川、遼寧、天津、威海、云南等地都將建設中石油的千萬噸煉油項目。
然而,中石油原油產量的增長遠遠追不上煉廠擴建的速度。
2006年中石油產油1.664億噸。
中石油中報稱其上半年加工原油4.25億桶,其中約78.1%是勘探與生產板塊提供的。也即,中石油今年上半年產油3.32億桶,如果下半年保持同樣產量,全年產量為6.64億桶,約等于1億噸。兩年的增長率很低。
中石油如果找不到穩定的供油渠道,那就意味著加大購買高價油的力度,或者像現在中石化的一些煉廠一樣,停產待工。
顯然,中石油的高層也看到這一問題。
從今年開始,中石油開始與產油國合資建在華煉油廠的力度超越中石化。
今年3月,中石油與卡塔爾簽署了加強能源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并草簽了有關煉油與化工一體化項目的合作意向書。中石油將與卡塔爾石油集團在中國建石化企業,據當地媒體報道,預計該項目有望2013年建成,初期年產70萬-80萬噸。
5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能礦部、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呼寧4區塊成立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和《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據中石油方面透露,該煉廠將在東南沿海選址,生產規模將達2000萬噸/年。
由此看來,中俄雙方的煉油合作僅是中石油“市場換能源”的一個開始。
林伯強十分肯定這一方式:“中國石油企業還沒有足夠的管理海外石油公司經驗,走出去風險很大,而引進來,用市場換能源則大大縮減了中方企業的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