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作為使用便利、能量密度高、清潔低碳的優質能源,在未來20年左右時間內,通過與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具備大規模替代煤炭、石油等高排放化石能源的可行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專題發布會上致辭時這樣表示。
此次發布會由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共同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在發布會上致辭,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顧駿解讀《報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對《報告》進行點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主持發布會。據介紹,《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已經連續發布四年。
王一鳴認為,加快發展天然氣并著力打造成中國的主體能源之一,將大幅提升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清潔能源比重,真正實現能源品質升級。此次發布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9)》正是對一年來天然氣發展改革的全面闡述,也是面向全球回應如何看待未來天然氣發展的權威發聲。
不過,王一鳴在會上直言,天然氣領域部分短板很“短”的現實仍然存在,如上游勘探開發仍有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過快攀升使得供應安全風險明顯加劇、儲氣設施建設滯后于需求增長造成儲氣能力顯著不足、市場機制不順導致終端用戶氣價過高等問題依然突出。
“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有可能對天然氣長遠發展造成嚴重的掣肘。”他說道。
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要深化油氣體制機制改革,上游探索形成有利于多元社會主體長期進入、有序競爭的市場機制;中游加快設立國家油氣管網公司,統籌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天然氣中間環節成本;下游繼續推動市場化和價格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降低企業用氣成本。
二要加強政策措施配套,繼續研究推出有利于天然氣增儲上產的財政、稅收、金融、科技和產業支持政策;建立天然氣勘探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紅線劃定的協調機制,保障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
三要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注重“走出去”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引進來”,形成開放條件下的中國油氣領域對外合作新局面。
李冶在致辭時表達了對天然氣安全問題的擔憂,他表示,我國近十年來天然氣產量的年均增量和增幅與消費量相比還是遠遠不夠,差距比較大。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幅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2018年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40%。整個能源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推動天然氣的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
因此,他認為,接下來的工作一方面要重新堅定天然氣作為主體能源的戰略定位,立足國內,增儲上產。另一方面要加快實施補短板工程,統籌推進天然氣管網、地下儲氣庫、應急儲氣和調峰設施等項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切實推進天然氣的高質量發展。
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顧駿在發布會上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她表示,今年《報告》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系統謀劃了天然氣產供銷儲體系建設的重要問題和重要的布局。
她介紹,《報告》在未來發展展望方面提出,我國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會繼續帶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天然氣在我國能源革命中始終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預計在2050年前我國天然氣消費將保持增長的趨勢。未來工業燃料、城市燃料和發電用氣將實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天然氣勘探開發方面,《報告》提出上游生產的四個主要布局,一是四川盆地常規氣、非常規氣下一步發展。二是加大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氣開發,加大塔里木盆地深層、超深層以及碳酸鹽復雜油氣藏的勘探開發。三是海上天然氣資源豐富,加大推進有關生產、上產的步伐。四是非常規天然氣的全面開發。
《報告》提出的另外一個重要布局是儲氣能力的建設。目前,我國儲氣能力相當于年消費量只有5.7%,下一步要圍繞天然氣的產區和進口通道,重點打造區域地下產區庫群,同時在環渤海地區管網體系基礎上,依托現有的區域,布局一批液化天然氣和接收站。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在會上對《報告》進行了點評,他認為,《報告》不僅包括了我國天然氣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析了世界天然氣供給體系的形勢,還實事求是地對我國天然氣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議。
此外,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全球國際液化天然氣供需比較寬松,為我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擴大天然氣的進口創造了非常好的機遇。目前,天然氣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儲氣調控能力和上游供應主體太少,因此不光科技需要創新,體制機制、管理更要創新,這樣才能使天然氣產量成本降下來,有利于市場的開發。
發布會上,張玉清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芳,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應紅參與了提問環節,與現場參會嘉賓、學者、業內人士以及媒體進行了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