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然氣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單靠國內自身的供應量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保供壓力下,大量引進外援已成為中國能源企業不得已的選擇。目前這些高價氣主要由石油企業自身通過交叉補貼的方式內部消化。專家認為,隨著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多,內部交叉補貼的方式難以支撐下去。從長遠的角度看,破解天然氣的供需困局,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快天然氣市場的價格改革。
需求攀升
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正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快速向上攀升。
從2007年開始,中國轉身變成天然氣凈進口國,短短的5年里,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快速升至28%。
2009年,江蘇的一位陶瓷企業家發現,用天然氣燒制成的陶瓷,產品質量遠比使用普通燃料好。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效仿,他們發現了一個劃算的買賣,便宜的天然氣可以燒制出質量更好的陶瓷。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鑫民說,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模式正由“供應驅動消費”向“需求拉動消費”模式轉變。
從2005年起,天然氣便憑借著其價格低廉、環保、高效的優勢,成為多個地區冬季取暖、工業燃料、化工原料的“優惠之選”。
與此同時,在節能減排指標的重壓下,地方政府對天然氣有著特殊的喜好。江蘇省的一位政府官員直言,如果不是大范圍的使用天然氣,按照江蘇的工業發展情況,每年的節能減排指標將難以完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馮飛說,從現實的角度解決中國的能源產業問題,提高天然氣使用比率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缺口擴大
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缺口被擴大化。
2010年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2億立方米,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上升至5.3%。同期,中國國內天然氣的產量只有1011億立方米。
分析師李女士說,老油氣田產量衰減仍是國內天然氣產業中不可避免的現實。以遼河油田為例,2004年時天然氣產量為10億立方米,2011年產量下降至7億立方米,預計進入“十三五”后,天然氣產量下降至4億—5億立方米左右。
因此,通過國際貿易方式,多渠道、多途徑引進境外資源來滿足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成為必然選擇。
于是,液化天然氣坐著輪船從北美來到中國;中亞的天然氣通過西氣東輸的管道到達廣州。
李女士說,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已呈現出“西氣東輸、海氣上岸、北氣南下、加大進口、就近外供”的局面。
數據顯示,2012年2月份開始,中國進口中亞氣占中國進口天然氣的比例已超過一半,按照此比例推算,中國2012年全年進口的中亞氣的數量將超過LNG(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
但是進口的中亞氣卻沒有LNG幸運。由于管道運輸的天然氣價格執行統一標準,企業并不能將價格傳導到下游用戶。
知情人士說,按照每進口1方氣虧損1元錢計算,由進口天然氣購銷倒掛形成的虧損將達上百億元,這將給進口氣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上述人士稱,目前國產氣的含稅出廠價平均為1.15元/方,國內天然氣生產總體處于微利狀態,部分油田天然氣生產仍處于虧損狀態,而進口天然氣價格購銷倒掛嚴重,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到岸完稅價比國產氣出廠價高出約1倍。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看來,進口氣價格可控性不強,給國內天然氣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在我國未形成市場化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前,天然氣價格扭虧等現象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我國進口的天然氣價格比國內的天然氣價格高很多,這種情況現在主要依靠內部交叉補貼來解決。
馮飛擔心,隨著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多,內部交叉補貼的方式難以支撐下去。
試點改革
為了理順天然氣的價格,中國率先在廣東、廣西兩地試點天然氣價格改革。
公開信息顯示,兩廣地區均將天然氣的銷售價格與由市場競爭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在此基礎上倒扣管道運輸費后回推確定天然氣各環節價格。
周修杰說,廣東、廣西率先實行價改的做法值得肯定,其依托自身優勢,將百姓消費水平、服務質量等指標納入到價格形成機制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然而,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在執行過程中,由于比照的參考物液化氣和燃料油有多個稅則號,推測天然氣價格的形成機制在執行過程中面臨操作難題。
一位在廣東的市場觀察人士甚至說,計算兩廣地區天然氣價格的公式并不具備可操作性。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盡快總結試點城市廣東、廣西兩省天然氣價格機制中的得失,以將其迅速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同時,在試點范圍推廣之前,努力推進天然氣出廠價格提高,以促進國內天然氣市場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馮飛看來,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方向是市場化,廣東和廣西兩省采取的“市場凈回值法”是中間的過渡措施。
“天然氣正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隨著進口天然氣的增加,漲價已是大勢所趨。因此需要對天然氣的價格進行結構性調整。建議對工業氣價進行調整時,要考慮到產業的承受力。”
根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年需求量將達到2600億方,國內生產只能滿足1500億方,缺口為1100億方,對外依存度為42.3%,到2020年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0%。
需求攀升
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正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快速向上攀升。
從2007年開始,中國轉身變成天然氣凈進口國,短短的5年里,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快速升至28%。
2009年,江蘇的一位陶瓷企業家發現,用天然氣燒制成的陶瓷,產品質量遠比使用普通燃料好。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效仿,他們發現了一個劃算的買賣,便宜的天然氣可以燒制出質量更好的陶瓷。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鑫民說,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模式正由“供應驅動消費”向“需求拉動消費”模式轉變。
從2005年起,天然氣便憑借著其價格低廉、環保、高效的優勢,成為多個地區冬季取暖、工業燃料、化工原料的“優惠之選”。
與此同時,在節能減排指標的重壓下,地方政府對天然氣有著特殊的喜好。江蘇省的一位政府官員直言,如果不是大范圍的使用天然氣,按照江蘇的工業發展情況,每年的節能減排指標將難以完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馮飛說,從現實的角度解決中國的能源產業問題,提高天然氣使用比率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缺口擴大
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中國的天然氣供需缺口被擴大化。
2010年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2億立方米,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上升至5.3%。同期,中國國內天然氣的產量只有1011億立方米。
分析師李女士說,老油氣田產量衰減仍是國內天然氣產業中不可避免的現實。以遼河油田為例,2004年時天然氣產量為10億立方米,2011年產量下降至7億立方米,預計進入“十三五”后,天然氣產量下降至4億—5億立方米左右。
因此,通過國際貿易方式,多渠道、多途徑引進境外資源來滿足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成為必然選擇。
于是,液化天然氣坐著輪船從北美來到中國;中亞的天然氣通過西氣東輸的管道到達廣州。
李女士說,我國天然氣供應格局已呈現出“西氣東輸、海氣上岸、北氣南下、加大進口、就近外供”的局面。
數據顯示,2012年2月份開始,中國進口中亞氣占中國進口天然氣的比例已超過一半,按照此比例推算,中國2012年全年進口的中亞氣的數量將超過LNG(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
但是進口的中亞氣卻沒有LNG幸運。由于管道運輸的天然氣價格執行統一標準,企業并不能將價格傳導到下游用戶。
知情人士說,按照每進口1方氣虧損1元錢計算,由進口天然氣購銷倒掛形成的虧損將達上百億元,這將給進口氣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
上述人士稱,目前國產氣的含稅出廠價平均為1.15元/方,國內天然氣生產總體處于微利狀態,部分油田天然氣生產仍處于虧損狀態,而進口天然氣價格購銷倒掛嚴重,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到岸完稅價比國產氣出廠價高出約1倍。
在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看來,進口氣價格可控性不強,給國內天然氣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在我國未形成市場化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前,天然氣價格扭虧等現象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我國進口的天然氣價格比國內的天然氣價格高很多,這種情況現在主要依靠內部交叉補貼來解決。
馮飛擔心,隨著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多,內部交叉補貼的方式難以支撐下去。
試點改革
為了理順天然氣的價格,中國率先在廣東、廣西兩地試點天然氣價格改革。
公開信息顯示,兩廣地區均將天然氣的銷售價格與由市場競爭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在此基礎上倒扣管道運輸費后回推確定天然氣各環節價格。
周修杰說,廣東、廣西率先實行價改的做法值得肯定,其依托自身優勢,將百姓消費水平、服務質量等指標納入到價格形成機制中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然而,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在執行過程中,由于比照的參考物液化氣和燃料油有多個稅則號,推測天然氣價格的形成機制在執行過程中面臨操作難題。
一位在廣東的市場觀察人士甚至說,計算兩廣地區天然氣價格的公式并不具備可操作性。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盡快總結試點城市廣東、廣西兩省天然氣價格機制中的得失,以將其迅速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逐步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同時,在試點范圍推廣之前,努力推進天然氣出廠價格提高,以促進國內天然氣市場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馮飛看來,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方向是市場化,廣東和廣西兩省采取的“市場凈回值法”是中間的過渡措施。
“天然氣正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隨著進口天然氣的增加,漲價已是大勢所趨。因此需要對天然氣的價格進行結構性調整。建議對工業氣價進行調整時,要考慮到產業的承受力。”
根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天然氣年需求量將達到2600億方,國內生產只能滿足1500億方,缺口為1100億方,對外依存度為42.3%,到2020年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