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全球油氣發展研討會:新時代油氣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為線上內部會議,與會嘉賓就全球油氣行業將面臨怎樣的危機與轉折,該如何抓住機遇窗口期、面向未來提前布局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取得了豐碩成果,并達成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和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錢興坤書記出席會議并分別發表開幕致辭。
嚴金明院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兩家國家高端智庫以“全球油氣發展研討會”為契機,首次展開深度合作,這種形式對于開展國家高端智庫的研究工作,是一種新嘗試。嚴金明強調,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全球經濟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原油價格出現了劇烈變動,這不僅說明疫情在深刻變革著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也折射出人類能源發展史進入了生產與消費的新時代。為此,人大國發院已舉辦了“史詩級油價大變局對全球地緣政治影響研討會”、“綠色動能:經濟復蘇綠色化之路研討會”和“綠色經濟復蘇:挑戰或機遇研討會”三場活動,此次會議是人大國發院對油氣變局展開系列研討的收官之作,與油氣行業的專業智庫中石油經研院合作必會收獲滿滿。
錢興坤書記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世界經濟的暫停鍵,顯著降低了全球油氣需求,引發了市場的局部振蕩,沖擊了全球油氣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疫情疊加中美貿易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讓各方對全球油氣市場前景的擔憂普遍增加,此次會議就是要試圖解答全球油氣行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應對的各項考題。
會議圍繞“后疫情時期全球油氣產業鏈供應鏈演變趨勢”、“新型能源安全觀探討”和“油氣地緣政治與全球原油定價機制”三個議題展開討論,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 戴家權,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許勤華分別主持了三個議題的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能源與環境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劉旭擔任會議總主持。
在議題一“后疫情時代全球油氣產業鏈供應鏈演變趨勢”的討論中,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 戴家權指出,高度全球化是行業的顯著特征,也要求了企業經營與業務的高度全球化。到2050年,全球供需區域不平衡較目前將進一步加劇,亞太地區仍將是未來全球石油需求的核心增長區,這也就要求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的進一步提高。中國油氣行業已經形成了全產業鏈的開放格局,這為油氣企業推進全球化布局,堅持全球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認為,從國際經濟關系來看,無論中美“脫鉤”、“松鉤”還是“重構”都會顯著影響到國際能源產業、能源關系和能源地緣政治。在此趨勢下,全球能源產業布局將呈現全球布局,地區生產,重點供應,亞洲將成為最關鍵的生產點,需要石油企業夯實在亞洲的產業鏈安全。產業鏈的科技化、低碳化、綠色化是未來趨勢,這其中最大的挑戰和機遇將是來自科技研發和人才的競爭。
IHS Markit下游資訊高級總監劉海全指出,反全球化浪潮、社會變革和能源企業的現金流短缺是當前能源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區域化生物質燃料的加速發展、區域性煉油化工產品自給能力的提高和資本利用效力提高是未來石油行業的發展趨勢。反全球化浪潮對能源行業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未來發展方向仍需取決于全球化演變情況和項目發展的經濟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室主任朱彤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產品升級對高端化工產品提出了需求。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沖擊將主要體現在醫療產品、芯片科技等領域,對油氣行業的影響相對較小。美國是全球油氣市場的攪局者,將成為沙特和俄羅斯所主導的原油治理格局中的最大不確定性。中國、日本和韓國將成為重要的原油穩定需求者,中國可利用原油供應過剩的有利局面,加快原油從賣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完善儲備能力,并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另外,也有專家通過分析天然氣市場供需變化指出,制造業和電力行業將成為需求提升的關鍵,而不同國家的經濟展望和復蘇步伐也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天然氣的市場競爭力將提升,如何實現天然氣、可再生能和氫能間的相互替代作用是未來發展方向,但投資的缺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天然氣使用的增長。
在議題二“新型能源安全觀探討”的討論中,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指出,當前過低的油氣價格對投資和生產意愿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這將對未來供應能力的保障造成風險。同時,這也對生產系統的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油價的暴跌反映出國際市場治理結構的矛盾和美國市場定價機制的脆弱性,并可能對能源轉型產生負面影響。疫情造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沖擊,使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益同時,更多追求產業安全自主可控,并以此作為產業鏈安全的重要標準,最終不利于全球能源資源投資和市場優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認為當前全球能源正在向清潔化、低碳化、分散化和數字化轉型,在能源安全概念中,科技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次,各個國家應對疫情所釋放的巨額救市現金流,將可能在短期內帶來能源市場供需倒掛現象,這需要我們將提高能源效率、全民節約理念貫徹始終。再次,石油也是金融衍生品,50-70美元的油價可以帶來健康合理的產業發展和上下游關系,這也需要避免金融界對油價的惡意炒作。最后,石油也是一種戰略資源,維護全球石油供給安全也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寧的關鍵。應加強供給方和消費方互通合作,維護安全穩定的能源市場。
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門總監翟永平認為,能源安全的經濟邏輯體現在為經濟提供必要的能源供應,在此邏輯下,油氣包括煤炭在未來都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第二,農村能源的供應安全和農村清潔能源使用的商業化應用對能源體系的安全提出了要求。第三,清潔能源的使用對環境系統、氣候系統的安全都造成了重要影響,經濟性讓位于對氣候治理的整體考慮,需要在未來引入碳價以實現其經濟性。第四,能源體系安全或能源體系的韌性在疫情影響下,體現出更重要的作用,其關鍵在于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源系統的穩定性。能源安全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與我們的生活存在緊密聯系。
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認為,能源安全需要重新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定義,能源安全概念也已進入到從石油為主到油氣+電力雙支柱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在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安全體系中,從政府到企業到個人都應承擔自己的責任,并發揮相應的作用。以電力為核心的能源安全體系可以發揮我國在常規發電、新能源發電和儲能等領域的作用,結合數字化先進技術,克服油氣領域的弱項,實現我國能源安全。也有專家指出,天然氣和LNG市場由于缺乏全球性治理機制,正在經歷更加劇烈的價格波動。油氣價格的低迷將有可能對產油國政治經濟穩定造成沖擊,并影響國際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在能源轉型趨勢下,石油的使用仍將保持重要地位,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持續和穩定的投資,這是當前經濟沖擊下的挑戰。還有專家認為,東北亞地區國家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國家在全產業鏈范圍內的合作將是維護雙方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在議題三“油氣地緣政治與全球原油定價機制”的討論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美問題專家左希迎指出,新冠疫情以來,中美戰略競爭呈現出兩個核心內容,一是有關疫情的敘事體制之爭,二是高科技之爭。未來世界的地緣政治有兩方面大變動,一方面美國撤出中東帶來的權力真空讓地區性權力爭執急劇攀升,世界地緣政治將發生重要的失衡;另一方面,未來將是一個呈現出對抗加上碎片化的世界。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施訓鵬認為,油氣行業離不開對氫能的討論。一方面,氫能可以替代石油,尤其是在交通領域,未來有可能從需求側影響油氣;另一方面,如果將氫和電聯系起來,通過電解制氫,再加上氫氮制氫,氫產能將大大提升。石油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決定的,目前的OPEC、OPEC+以及OPEC++更多的是在供給側調整全球石油市場。僅由供給側決定油價,不僅是不正常的,而且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以中國為代表的能源需求國應更積極地參與到國際石油市場的博弈中。
與會專家還就能源市場的變動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未來能源格局將由沙特、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四個國家主導,其中沙特、俄羅斯和美國是三個最大的產油國,中國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今年年初沙特和俄羅斯的價格戰在事實上加強了兩國在能源市場上的力量,而美國作為能源出口國已經全面參與到OPEC、OPEC++以及全球石油供給的談判當中。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長遠來看,亞洲天然氣的發展有著光明的前景,甚至會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短期來看,新冠疫情給天然氣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挑戰:一方面,不管是在美國、歐洲還是亞洲,天然氣價格都極低;另一方面,亞洲長期天然氣合同比較多,目前現貨和長期價格的差距明顯拉大。
會議最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和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代表與會嘉賓總結了四點共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帶遭受重大沖擊,加之中美關系前景高度不確定性,加劇了各國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運行和深度調整的擔憂。二是油氣行業高度全球化,疫情疊加和油價暴跌引發行業深度調整,全球世界能源轉型繼續推進,油氣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多。三是作為當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行業,油氣產業的健康發展對全球經濟復蘇,消除能源貧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至關重要。四是智庫學者和能源從業者要加強能源消費國與生產國之間的合作,促進全球油氣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合力推動油氣行業轉型升級,助力能源體系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緩解氣候變化,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