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調查
日本侵占臺灣期間,曾先后進行三次大規模的油田調查,調查油田主要由日本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地質系主持。 該系野外工作分地質礦產調查及油田調查隊,每次均有報告及油田地質圖出版。
第一次油田調查始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始,延續達4年之久。當時調查人員屬采礦工程師,以礦務課長福留喜之助為隊長。參加人員西部油田有森貞藏及吉倉次郎二人、東部油田有細谷源四郎。其調查結果編成《臺灣油田調查報告》一書,于宣統二年出版。1910年并根據臺灣土地調查局測制之二萬分之一地形圖,填制各幅油田地質圖,將全島分為蕃薯寮、鳳山、臺南、鹽水港、嘉義、苗栗、基隆、臺北、新竹、臺中、南投、阿猴、恒春、宜蘭、羅東、臺東16個行政區。其中以前六區工作最詳。但此系初期勘探工作,比較粗略,調查報告亦屬記錄性質。
第二次大規模調查在1911年(注: 1912年是中國民國元年)以后。 此次系由日本海軍省委托商工省地質調查所代為勘測,當時派遣去臺地質工程師有井上又近、千谷好之助、飯家保五郎、佐藤代止、杉山賢一五人,亦采用分區分工調查制,勘察范圍除中央山脈外幾乎遍及全臺。 此次調查多注意于油田地層與構造,工作比較縝密,所獲甚富。 編成二十萬分之一的臺灣油田地質概查圖,并附有報告,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出版。 因屬保密資料,未公開發表,外間流傳極少。 此次調查對臺灣地層時代與分布已有清晰認識,構造亦具粗略概念。
第三次調查仍由殖產局礦務課主其事。預定計劃規模甚大,將全臺油田分布三期調查,每期各分為概查與精查二區域。第一期概查區域有竹東、苗栗等十區;精查區域有尖山湖、山子腳等八區。第三區概查區域多在中部與東部,約分為三區;精查區域有坑子口、八卦力等十五區。統計西部油田調查總面積為18747平方千米,東部油田調查總面積為1144平方千米。此項計劃于1927年開始至1945年光復止。第一、二兩期已大部完成,第三期因戰爭關系僅完成極小部分。當時參加調查的共有7人,包括地質系鳥居敬造、六角兵吉、大江二郎、吉田要等人,受委托而參加工作者有丹桂之助、久住久吉等人。各油田均測有分區地形地質詳圖,并分區編有詳明報告,當為臺灣最重要油田調查資料。已出版油田調查報告書有臺北之山子腳、尖山湖、清水坑,新竹之苗栗、竹東,臺中之南投、囯姓,臺南之嘉義、玉井、新化、小梅,高雄之恒春、旗山及旗山西南部諸油田。1932年至1934年間,海軍省在礦區進行了部分精查,由臺北帝大地質科主任教授早坂一郎負責,并有該科教員參加。所精查有寶山、八卦力、二尖山、竹頭崎等海軍油礦區,參加人員除早坂一郎外,尚有市材毅、富田芳郎、齋藤齊、丹桂之助等人。
實則狂掠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日本明治二十九年),日本開始在出磺坑油田用手鉆開始采油,為日據時期采油之嚆矢。 先是日人暫以海軍預備油田名義封禁,至1897年始歸淺野總一所有。 是年八月,試鉆一井,未久即報廢;1903年又于新莊試鉆一井,仍失敗而廢。 同年9月,出磺坑油礦周圍三礦區亦歸室田石油株式會社外三名所有。 是年11月,此等油礦企業家聯合組織臺灣石油試掘組合。
臺灣石油試掘組合出磺坑綱式一、二號兩油井,1904年相繼成功。第一號井于145尺深度,遇第一油層;第二號井于是年8月在深度327尺遇第一層油層,認為頗有遠景,乃開始詳細調查出磺坑背斜構造地質,同時逐漸計劃擴展事業。但1907年后產量逐漸減少,遂停采油。
高雄縣千秋寮綱式一號井,深度448米。1908年10月在深度48米、94米、274米、347米深處見天然氣,52米及41米深處見油氣,至1913年9月井廢。1909年,又在六眚溪開鉆綱式一號井,深度571.2米,1913年9月井廢。出磺坑油礦經營權1906年歸南北石油會社,1908年又轉移室田會社,先后鉆十七井,成績不佳。其后逐年增加新井,至1945年光復前,日本在出磺坑共鉆96口井。
錦水氣田,1914年11月,一號井開鉆,至1946年底共鉆井47口。竹東員東子背斜,于1927年發現,至1942年結束,累計天然氣產量為8658.1萬立方米。1909年發現新營牛山背斜構造與天然氣露頭,累計天然氣產量為12162.9萬立方米。六重溪油礦1902年發現油砂及露頭,1936年R1及R2井開鉆,1939年R8井進尺達1038米,日產天然氣7000立方米,1939年至1945完鉆18口井,累計天然氣產量1826.6萬立方米。1906年開始,調查竹頭崎石油地質,本礦前后鉆井7口,累計天然氣產量59.3萬立方米。
日本占領臺灣省后,出磺坑礦場1897年起陸續由淺野總一郎、寶田、南北等會社經營,1921年由合并改組的日本石油株式會社繼續開采。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侵占臺灣省長達50年,不但掠奪了臺灣省大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灌滿了戰機、坦克、軍艦的油箱,而且以臺灣為跳板發動了慘絕人寰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