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公司諾貝爾能源(NobleEnergy)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戴維森在日前于倫敦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以色列天然氣出口勢在必行。”他的這一發言再次讓輿論聚焦到了做事拖拖拉拉的以色列身上。
美、澳公司指望以出口撈金
一直以來,諾貝爾能源對地中海的油氣資源虎視眈眈,多番和以色列、塞浦路斯進行交涉談判,希望可以通過合作在地中海東部海域開采出商業數量的天然氣,而利維坦氣田(Leviathan)和塔瑪爾巨型氣田(Tamar)則是重中之重。
眼下,指望通過出口貿易撈金并規劃自身天然氣出口戰略的諾貝爾能源越發沉不住氣了,該公司要求以色列“干脆”一些,盡快落實天然氣出口政策。“能否最終敲定還要看以色列政府,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戴維森對投資者表示,“在以色列確定適當的天然氣出口量之前,我們不會再進一步推進手中的天然氣項目。”
目前,由以色列能源和水利部總干事沙烏爾·杰馬赫帶領的委員會正在就國家出口天然氣建議進行商討,如果最終通過,以色列每年將允許出口18萬億立方英尺(約合5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前提要確定好自身需要的年天然氣數量。
“出口計劃可以實施,但一定要預留以色列自身所需的數量,保守估計超過2000億立方米。”杰馬赫稱,“我們會在國內供應安全和出口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以最大化地吸引外資。”
彭博社消息稱,盡管諾貝爾能源聲稱在以政府做出決定前會按兵不動,但該公司對以色列出口天然氣一事十分自信,目前已經打算與合作伙伴共同投資50億美元在該國建立一座液化天然氣出口終端。
此外,澳大利亞第二大油氣生產商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Petroleum)日前表示,公司目前正在競標以色列近海油氣開采權,其中就包括利維坦氣田,這一潛在交易數額將達到數十億美元。
顯然,面對天然氣出口貿易的誘惑,伍德賽德也按捺不住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科爾曼表示,進軍以色列是希望拓寬油氣投資市場,如果以色列正式敞開天然氣出口大門,對該國和油氣商是雙贏的局面。
同諾貝爾能源一樣,伍德賽德一直致力于開發新的海外發展機遇,科爾曼表示僅依靠澳大利亞市場的能源項目太局限公司的發展了。“不能否認,以色列潛在的天然氣出口實力,的確是引起我們來此投資的主因之一。”他說。
路透社報道稱,伍德賽德打算以比市值溢價50%約75億美元的價格競標利維坦氣田30%的開采權,這一報價遠高于此前分析師估計的47億-55億美元。業內不少分析師認為,伍德賽德的算盤打得精,正是看到了天然氣出口的潛在利益,才毫不猶豫地大手筆購買開采權,虧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做。
有消息人士透露,在10月底,科爾曼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了會面,科爾曼在會談上曾向后者多番“暗示”,希望內塔尼亞胡能在落實天然氣出口政策上加把力。
在出口與能源安全間尋契合點
大型能源公司紛紛進軍以色列正是向以政府發出信號:點頭吧!以色列是時候敞開天然氣出口的大門了。
事實上,以色列的決策者們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希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最大化國家經濟潛力,同時鼓勵國際油氣巨頭來以投資,為其在競爭加劇的天然氣市場創造更多投資機會。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以色列政府表示,必須在建立一套全球頂級的天然氣出口體系之后,才能展開出口活動。
像以色列這樣的國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地緣政治的挑戰。業內人士指出,出口天然氣不僅能為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還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進一步鞏固地緣政治局勢。此外,出口天然氣對當地開采業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若無天然氣出口,將很難吸引油氣勘探開采公司。
《耶路撒冷郵報》撰文稱,以色列認為開放出口市場,會給本國天然氣供給量帶來負面影響,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繼續“閉關鎖國”,以色列會成為下一個孟加拉國。上世紀90年代時,孟加拉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大幅增加,這主要得益于油氣巨頭來此展開的勘探開采活動,但開始生產后,出口許可始終被推遲,致使油氣公司紛紛停止工作或終止項目。直到2002年,孟國宣布允許出口活動,前提是要保證國內至少50年的能源需求,但這依然沒有挽留住紛紛“寒心”而去的油氣公司,至此孟國的油氣勘探投資逐漸下滑,時至今日,盡管擁有龐大的地質潛力,卻仍然是個天然氣進口國。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以色列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如果得到妥善開發,能夠滿足以色列未來150年的天然氣需求。
“只要能在以色列能源安全和天然氣出口盈利之間找到公平合理的契合點,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戴維森直言不諱地稱,“這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他甚至做出了最積極的假設,即以色列8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25%的輕型車輛和公共交通均由壓縮天然氣或電力帶動;增加工業用量的情況下,以色列仍然擁有足夠多的產量維持國內市場至少30年的需求,且有大量剩余天然氣可進行出口買賣。
美、澳公司指望以出口撈金
一直以來,諾貝爾能源對地中海的油氣資源虎視眈眈,多番和以色列、塞浦路斯進行交涉談判,希望可以通過合作在地中海東部海域開采出商業數量的天然氣,而利維坦氣田(Leviathan)和塔瑪爾巨型氣田(Tamar)則是重中之重。
眼下,指望通過出口貿易撈金并規劃自身天然氣出口戰略的諾貝爾能源越發沉不住氣了,該公司要求以色列“干脆”一些,盡快落實天然氣出口政策。“能否最終敲定還要看以色列政府,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戴維森對投資者表示,“在以色列確定適當的天然氣出口量之前,我們不會再進一步推進手中的天然氣項目。”
目前,由以色列能源和水利部總干事沙烏爾·杰馬赫帶領的委員會正在就國家出口天然氣建議進行商討,如果最終通過,以色列每年將允許出口18萬億立方英尺(約合5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前提要確定好自身需要的年天然氣數量。
“出口計劃可以實施,但一定要預留以色列自身所需的數量,保守估計超過2000億立方米。”杰馬赫稱,“我們會在國內供應安全和出口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以最大化地吸引外資。”
彭博社消息稱,盡管諾貝爾能源聲稱在以政府做出決定前會按兵不動,但該公司對以色列出口天然氣一事十分自信,目前已經打算與合作伙伴共同投資50億美元在該國建立一座液化天然氣出口終端。
此外,澳大利亞第二大油氣生產商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Petroleum)日前表示,公司目前正在競標以色列近海油氣開采權,其中就包括利維坦氣田,這一潛在交易數額將達到數十億美元。
顯然,面對天然氣出口貿易的誘惑,伍德賽德也按捺不住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科爾曼表示,進軍以色列是希望拓寬油氣投資市場,如果以色列正式敞開天然氣出口大門,對該國和油氣商是雙贏的局面。
同諾貝爾能源一樣,伍德賽德一直致力于開發新的海外發展機遇,科爾曼表示僅依靠澳大利亞市場的能源項目太局限公司的發展了。“不能否認,以色列潛在的天然氣出口實力,的確是引起我們來此投資的主因之一。”他說。
路透社報道稱,伍德賽德打算以比市值溢價50%約75億美元的價格競標利維坦氣田30%的開采權,這一報價遠高于此前分析師估計的47億-55億美元。業內不少分析師認為,伍德賽德的算盤打得精,正是看到了天然氣出口的潛在利益,才毫不猶豫地大手筆購買開采權,虧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做。
有消息人士透露,在10月底,科爾曼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進行了會面,科爾曼在會談上曾向后者多番“暗示”,希望內塔尼亞胡能在落實天然氣出口政策上加把力。
在出口與能源安全間尋契合點
大型能源公司紛紛進軍以色列正是向以政府發出信號:點頭吧!以色列是時候敞開天然氣出口的大門了。
事實上,以色列的決策者們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希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礎上,最大化國家經濟潛力,同時鼓勵國際油氣巨頭來以投資,為其在競爭加劇的天然氣市場創造更多投資機會。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以色列政府表示,必須在建立一套全球頂級的天然氣出口體系之后,才能展開出口活動。
像以色列這樣的國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地緣政治的挑戰。業內人士指出,出口天然氣不僅能為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還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進一步鞏固地緣政治局勢。此外,出口天然氣對當地開采業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若無天然氣出口,將很難吸引油氣勘探開采公司。
《耶路撒冷郵報》撰文稱,以色列認為開放出口市場,會給本國天然氣供給量帶來負面影響,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繼續“閉關鎖國”,以色列會成為下一個孟加拉國。上世紀90年代時,孟加拉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大幅增加,這主要得益于油氣巨頭來此展開的勘探開采活動,但開始生產后,出口許可始終被推遲,致使油氣公司紛紛停止工作或終止項目。直到2002年,孟國宣布允許出口活動,前提是要保證國內至少50年的能源需求,但這依然沒有挽留住紛紛“寒心”而去的油氣公司,至此孟國的油氣勘探投資逐漸下滑,時至今日,盡管擁有龐大的地質潛力,卻仍然是個天然氣進口國。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以色列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如果得到妥善開發,能夠滿足以色列未來150年的天然氣需求。
“只要能在以色列能源安全和天然氣出口盈利之間找到公平合理的契合點,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戴維森直言不諱地稱,“這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他甚至做出了最積極的假設,即以色列80%的電力來自天然氣;25%的輕型車輛和公共交通均由壓縮天然氣或電力帶動;增加工業用量的情況下,以色列仍然擁有足夠多的產量維持國內市場至少30年的需求,且有大量剩余天然氣可進行出口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