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東擴歷時30年都尚未真正抵達俄羅斯邊界,而俄羅斯竟然僅憑一條能源管道,就已經能夠將勢力深入到了西歐腹地。
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一場遠程視頻會議,會議時長2小時,卻牽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這場視頻會議有多敏感和重要呢?
從兩個細節可以展現出此次會議和一般意義上的兩國領導人視頻會議的巨大不同:
一、美俄首腦視頻會議啟用“核戰略專線”
此次會議,俄羅斯塔斯社披露了一則看似簡單但又意味深長的細節,即普京和拜登此次會議所用的視頻線路,既不是兩國使用最多的“外交專線”,也不是專為兩國總統會談而準備的“元首專線”,而是一條據稱“業已存在多年,但從未被使用過的‘特殊安全視頻專線’。”
對美國和俄羅斯這對深度博弈快一個世紀的大國而言,還有哪一條線路是存在多年但又從未被使用過的呢?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即兩國為了避免核大戰而設立的最后一道安全閥“核戰略專線”。也正因兩國尚未進入核大戰的可怕預期,所以這條專線“存在多年卻從未被使用過”。
這從一個有力的側面,展現了這次會談的與眾不同。
二、美俄首腦視頻會議背景中沒有對方國旗
在各國的國際交往中,有一個普遍遵守、幾乎不可打破的國際慣例,那就是無論是雙邊會談還是多邊會談,無論是現場會談還是視頻會場,在會談地或會場內都會擺放本國在內的參會各國的國旗,既以示隆重也以示尊重和友好。
但是這一次的美俄首腦會談中,拜登背后擺放的是美國國旗,而普京背后則擺放的是俄羅斯國旗,兩國元首背后均沒有對方國家的國旗。
這種明確打破了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基本原則的做法,凸顯了兩國已經無限接近于最后攤牌的時刻。
這種無聲的姿態,展現在觀者面前的印象,酷似軍事沖突中的兩國談判。也唯有這種正處于敵對狀態的兩國,才會在元首會晤時只懸掛本國國旗,而不懸掛對方國家國旗。
“暗戰”轉“明戰”,美俄正互相劃出底線
在這場幾乎已經由“暗戰”轉為“明戰”的重要會晤中,兩個大國元首又都說了些什么呢?
事實上,因為除了最開始的打招呼寒暄外,整場會談都是處于絕對保密中,所以大量的信息都只是由兩國的外交部門予以了選擇性公布,但即便是這選擇性公布的會談內容,也已經足夠勁爆。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中表示,拜登在會談中直視普京的眼睛說:“美國將會做2014年想做而沒做的事。”
克里姆林宮也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普京要求北約做出不再東擴的法律保證。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俄領導人這一次都摒棄了華而不實的外交辭令,直截了當地拋出了最核心的想法。
一個在威脅,一個在劃紅線,這種火藥味在兩個無比成熟的國際政治家口中誕生,絕不僅僅是一種表態,而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國家意志體現。
由此,一個隱含卻無比重要的疑問誕生:
兩國元首手中究竟有什么王牌?憑什么可以如此直接地給對方拋出根本無法回避也無法轉圜的“最后通牒”?
站在拜登的立場,他所說的“2014年想做的事”,就是克里米亞公投并入俄羅斯之后美國想做的事。
但7年時間過去了,克里米亞如今已經牢牢掌握在俄羅斯手中,美國已經喪失了最初的先機,如今的拜登手中又有什么王牌可以對普京做出如此赤裸裸的威脅?
站在普京的立場,北約東擴伴隨著前蘇聯1991年解體就已經開始,并不是現在才啟動,并且北約東擴最瘋狂的時期已經過去。
如今整整30年時間過去了,曾經的華約組織早已不復存在,俄羅斯已經喪失了最初可能的反擊窗口期,如今的普京手中又有什么王牌可以對拜登劃出如此不可思議的紅線?
風起于青萍之末。事實上,站在世界地圖前就能看出,如今美俄兩國在全球的勢力劃分區中,唯一有重疊的部分就是烏克蘭。
而國際上一浪高過一浪的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傳言,似乎增加了美俄之間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那么,美俄之間真的只是因為烏克蘭這個國家,而打算不惜一切代價進行一場根本沒有前景的熱戰?
烏克蘭不是王牌,只是幌子
經過數十年的錯誤經營,烏克蘭已是中西歐洲最為貧窮、落后和不穩定的土地。無論美國或北約還是俄羅斯,想得到這塊土地本質上都不難,但其持有成本卻都異乎尋常地高。
這也是北約東擴至烏克蘭時,歷時十幾年都搖擺不定的根本性原因之一,也是歐盟始終沒有將烏克蘭吸納進去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2020年,面積幾乎相當于兩個德國的烏克蘭,人均GDP已經比科索沃還要低。一般意義上的窮國,總有一些物資是不缺的。
但在烏克蘭,所有物資都缺乏,從糧食到天然氣,從原材料到工業產品,樣樣都缺。但是烏克蘭人口并不少,有4158 萬人,比波蘭人口還多。
這樣的國家,無論被任何大國占據,都將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包袱,而不是福音。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基本判斷,美國專業媒體按照即便最激進的數字來評估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的武裝力量,也根本不可能占領烏克蘭全境,甚至連占領第聶伯河以東的地區都懸。
反觀美國也是一樣,但凡是真的對烏克蘭感興趣一丁點,僅僅依靠經濟和軍事援助,這些年里都足以將烏克蘭打造成一個軍事橋頭堡,但美國和歐洲對此都保持了神之同步——除了口頭支持和微不足道的援助,始終原地踏步。
很顯然,烏克蘭既不可能是美國的王牌,也不可能是俄羅斯的王牌。
當然,這種彼此心照不宣的一致性,并不妨礙美俄雙方彼此指責對方欲占領烏克蘭的企圖,但這些能夠擺在明面上的相互指責,很顯然都是煙霧彈。
北溪二號:一條管道改寫大國格局
美俄之間如果只是因為烏克蘭局勢而進行的一場會談,那么大可向全世界直播,最低限度可以通過會后的通報展現對于烏克蘭局勢的解決方向和手段。
但有意思的是,雙方會后的各種表態,卻似乎圍繞著烏克蘭但卻又游離于烏克蘭。
美方的會后表態,根據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的說法,俄羅斯如果入侵烏克蘭,那美國將會給予經濟制裁,或為烏克蘭提供額外防御裝備。
這種面對“軍事入侵”只是繼續經濟制裁和提供對方防御裝備的說法,反過來強調了一件事:即美國不會為烏克蘭出兵。
而俄羅斯會后也很直白地說,所有認為俄羅斯要進攻烏克蘭的消息都是謠言。
至于美國將如何制裁俄羅斯,沙利文玩了一招“欲蓋彌彰”,他既拒絕透露可能的具體制裁內容,卻又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表示:
尚未投入運營的“北溪二號”管道為美國及其盟友提供了“杠桿”支撐。“如果普京希望看到這條天然氣管道開通,他可能不想冒險入侵烏克蘭。”
一條輸氣管道,就這樣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兩個大國博弈的公開舞臺,不了解內情的呱友可能覺得極其意外。
但事實上,一切早已注定。
9月1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董事長阿列克謝·米勒宣布,北溪二號管道全線鋪設完成。
一旦北溪二號驗收通氣,俄羅斯每年向歐洲運輸的天然氣就將多出550億立方米。
更重要的是,一旦北溪二號通氣,歐洲就將再也離不開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從此以后俄歐將會因為能源而深度捆綁在一起。
屆時,美國沿用數十年的“聯歐抗俄”戰略,就徹底被釜底抽薪,成為無源之水。反過來,俄羅斯心心念念上千年的“融入歐洲”將會跨出里程碑的一步。
北溪二號通氣,則俄羅斯天然氣將突破對歐洲輸氣半壁以上江山
多年前,當犀利呱撰文指出北溪二號最終會成為大國博弈的終極利器時,部分呱友認為言過其實,但隨著這些年北溪二號建成度不斷提高、直至竣工,北溪二號所具備的地緣政治屬性愈發凸顯。
因為在全球能源市場,歐洲是一個很特殊的板塊。
這里聚集了數量最龐大、密度最高的工業國家,對能源的需求量巨大。但歐洲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又極為苛刻,導致對能源種類的要求很挑剔。
煤炭因為污染較大,基本已被歐洲國家淘汰;原本屬于清潔能源的核能也因安全和廣義環保問題,也基本要退出歐洲能源舞臺。
其余的諸如風能、水能、地熱能、氫能源等,無不因為制備成本、可靠性等各種原因,均無法立即進入歐洲成為主力能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天然氣逐步成為了歐洲的主力能源。
整個歐洲對天然氣的需求達到了怎樣的地步呢?假如北溪二號成功現實對歐洲供氣,又會形成怎樣的局面?
2020年,歐洲天然氣消費量為5411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總消費量的14.15%。而歐洲消費的天然氣中,由俄羅斯提供的份額大約為1/3,也就是1700億立方米左右。
2021年,這一數據正在沖向新高:
今年前三季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數據顯示,9個月內就已經向歐洲供應了17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一數字破天荒地超過了該公司向俄羅斯國內的供應量(1700億立方米)。
這就意味著,即便按照平均數值計算而不考慮冬天用氣量會劇增的情況下,今年俄羅斯對歐洲供應的天然氣總量也會達到創紀錄的2333億立方米。
請瓜友們高度注意這一數值,這一注定創紀錄的輸氣量是建立在北溪二號未通氣,全部依賴舊有俄羅斯輸氣管道實現的數值。反過來也說明,一旦北溪二號輸氣管道投運,那么其輸氣量同樣可以實現大幅提升。
回頭再看北溪二號,該管道設計年輸氣量約為550億立方米。一旦通氣之后,俄羅斯就將最低再增加550億立方米對歐洲輸氣量。
屆時,俄羅斯每年就有至少每年向歐洲輸送2883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能力——這就已經占了歐洲天然氣消費總量的53.28%(尚不計算這些輸氣管道龐大的冗余輸氣能力)。
由一個國家的能源供應占據歐洲40多個國家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這種能力本身就已經決定了俄羅斯未來在歐洲版圖上的重要地位,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是如此。
俄羅斯借北溪二號逐漸亮出去美元化底牌
對任何一個工業國家來說,能源都是命脈。而對美國、歐洲、俄羅斯來說,北溪二號的意義還遠不止是一條能源管道所能概述的存在。
今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已經公開表示,正在考慮用歐元或者盧布與歐洲進行天然氣和石油的結算。
當北溪二號通氣、俄羅斯對歐洲輸氣量成為歐洲能源主導國時,即便從金融成本考慮,繞開美元實現本國國幣結算也已經是箭在弦上的事。
12月6日,就在美俄首腦視頻會談前一天,俄羅斯與印度簽署了一項時限長達10年的軍事合作協議。
且不提該協議涉及到包括直升機、步槍、國防后勤、石油和太空等方面的各種合作,只說一個細節:
俄羅斯和印度兩國將100%采用俄羅斯盧布或印度盧比結算,而非美元。
這兩項看起來都是經貿領域的合作,背后都蘊藏著俄羅斯的戰略意圖:去美元化。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兩項合作都不是那種一筆訂單式買賣,而是持續時間以10年以上為單位的長期合作。
這也意味著,一旦合作開始那就是長期行為,而不是一錘子買賣,即長期去美元化。
對美國來說,當包括歐洲和印度這種主要國家和區域拋棄美元結算時,不說美元霸權這種長期性威脅,光是美元流動性過剩的危機,就足夠重創美元金融體系。
也正是因為如此,北溪二號所承載的遠不止是一條能源管道的作用,而是威脅到了美國金融霸權和美元霸權的根本。
無論誰執政,嗷嗷待哺的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力挺北溪二號
也正是基于此,美國抓住北溪二號在歐洲最有力的擁護國德國換屆選舉的當口,協調德國能源監管部門,暫停了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的項目運營認證程序。
表面上看,這是對北溪二號正式輸氣前的一次重創。但只要細究細節,就會發現這不過是德國政壇在特殊時期對美國壓力的一種敷衍性表態。
11月16日,德國能源監管部門發布聲明,稱由于北溪二號的相關管道運營商位于瑞士而不是德國,所以暫不能認定其為獨立運營商,要確定管道運營商的組織方式符合德國法律后,才能獲得認證。
一些唱衰北溪二號的人士,認為這是德國總理易主后的必然結果。理由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才是北溪二號在歐洲的堅定推動者,而她的離任必然導致北溪二號夭折。
并且這種言論信誓旦旦地表示新任德國總理朔爾茨是一位標準親美派,理由是其競選時就表達過美國是德國最重要的盟友,叫停北溪二號是朔爾茨在向美國交的“投名狀”。
但事實上,德國在北溪二號一事上,早已形成了國內上下共識,所有針對北溪二號的負面評價和舉措,實際上都只是一種策略和姿態。
第一、朔爾茨的此次當選,歷經了艱難的長達2個月的黨派談判。遲至11月24日,才宣布其所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與德國綠黨和自由民主黨達成組閣協議,他也才首次確定將出任新總理;12月8日他才正式當選。
在此之前他就是一個候選人而已,既無動力也無權力去左右一項德國重大外交事件
第二、朔爾茨的此次當選,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綠黨、德國自由民主黨三黨聯合組閣,他只是作為一個各方妥協的產物。
這一點,從三黨的組閣協議中近乎均分的態勢即可一覽無遺:新政府共設立了15個部長席位,朔爾茨所在的社會民主黨占6席,綠黨占5席,自由民主黨占4席。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政府中最重要的副總理、外交部長、財政部長等重要職位,均由綠黨和自民黨占據。
這也就變相意味著朔爾茨極有可能是德國政壇一位“弱勢總理”,凡事都需要與各黨派協調立場,尤其是涉及到北溪二號這種牽動所有歐洲國家和美俄等大國的重大決定。
第三、一個由三大黨派組建的聯合政府,以及幾乎平分新政府組閣席位的態勢,說明了朔爾茨只是一位“黨派利益協調者”身份,而非一位大權獨攬的強勢總理。
多黨組閣的一大特點就是無論執政思路還是利益取向,都會趨于多元化。對北溪二號這種重大且背后所蘊藏的大國博弈特點,決定了任何一項決策都必將會經過較長時間的討論。
最后一個核心的原因,在于德國敢于頂著巨大的壓力(既有美國壓力,也有東歐國家壓力,還有歐盟內部壓力),數年如一日力挺北溪二號最終建成,終究是因為德國國家核心利益決定其別無選擇地將北溪二號落地通氣。
德國的能源選擇走到今天,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第二種替代方案。煤炭、石油、核能等等現實選擇,都被國內特殊的政治氛圍所排除,除了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外,德國幾乎沒有現實的廉價選擇。
這本身就是德國當年與俄羅斯排開意識形態分歧,達成一致共同建設北溪二號的根本性原因。
如今,這一態勢完全沒有改變,也就意味著德國完全不可能放棄隨時可以通氣的北溪二號。
北溪二號將一點點抽走美國控制歐洲的底氣
圍繞北溪二號這條能源命脈,才是美俄反復爭奪的關鍵所在。所有指向烏克蘭的戰術性動作,實際大多數都是兩國在掩護北溪二號的各自戰略目的實現。
對一個傳統上一直是俄羅斯勢力范圍內的國家大量投入經濟援助和軍事裝備,其風險性遠比像伊拉克、阿富汗這種國家要巨大得多。
如今的美國顯然承受不起這種業已證實無效的投入——或許一夜之間這些投入都將被俄羅斯獲取(基輔正在醞釀的倒澤連斯基運動,為這種可能性進一步增加了砝碼)。
隨著北溪二號已經竣工的現實,加上俄羅斯兵鋒已經抵達烏克蘭東部,克里米亞也已被俄羅斯并入的背景下,美國可動用的底牌已然打光——軍事威懾和經濟制裁均已失去基本作用。
俄羅斯的提前預防式囤兵,以及美國底氣和手段都不足的威脅,都是為了應對未來一個更加緊密的俄歐關系未來。但在歐洲日益飛漲的天然氣價格和愈來愈冷的歐洲氣候下,時間顯然站在俄羅斯一邊。
或許,只有當北溪二號已經通氣,或者北溪二號支線都開始通氣時,美國都無法下定戰略決心。
美國的政治精英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北約東擴歷時30年都尚未真正抵達俄羅斯邊界,而俄羅斯竟然僅憑一條能源管道,就已經能夠將勢力深入到了西歐腹地。
這種戰略想象力、戰略構建力,曾經是美國最引以為豪的能力。如今,卻成為了俄羅斯的標志,這種角色轉換之快令人唏噓不已。
北溪二號,未來在將俄羅斯的天然氣一點點輸往歐洲的同時,也在將美國控制歐洲的底氣一點點抽走。
最終誰會無法忍受,可以拭目以待。惟愿相關各大國能夠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以和平的方式解開這一系列難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