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漲得停不下來了。
天然氣一年十倍
關于天然氣的話題,之前也提到過。
一方面由于全球貨幣超發帶來了通脹,從2020年3月份迄今的印鈔量,如果按照名義價值計算,抵得過2008年之前5000年文明史所有的印鈔量相加。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導致的產能受限。
所以,今年天然氣和一眾的大宗商品都漲上了天。
布倫特原油,今年年初價格尚在51美元/桶左右,4月中下旬則在65美元/桶左右震蕩,年內漲幅超過27%。4月26日,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突破190美元/噸,創出10年新高。4月26日,CBOT大豆期貨結算價達到1539美分/蒲式耳,為7年新高。
鋼鐵、煤、橡膠等等全在瘋漲。
天然氣自然也無可避免,跟著一塊水漲船高;過去一年,亞洲地區暴漲6倍,歐洲14個月內瘋漲10倍。
截止到9月13日,我國液化天然氣標桿價為6333元/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超過300%。就連天然氣大國的美國,天然的價格也達到了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后來國慶放假,大宗商品的漲價似乎也偃旗息鼓,消停了不少。包括鐵礦石、銅鋁、以及原油在內的大部分大宗商品都開啟了價格回落的模式。
只有天然氣獨樹一幟,在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回歸理性的同時,天然氣這一曾經價格低廉的大宗商品一度躍居為漲價之王,在全球各主要市場均有大幅度上漲。
搞得普京都不得不出來講話,澄清俄羅斯限制出口導致天然氣漲價的謠言,并承諾要保證歐洲燃氣供應。
根據當前天然氣的低庫存情況、冬季能源消耗高峰,以及緊張的俄歐關系,下一步歐洲的天然氣價格繼續走高。
事實上確實也是這個趨勢。12月22日“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TTF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達到165.5歐元/MWH,較10月前高上漲40.4%。
進入冬天歐洲乃至世界的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不斷創下新高,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天然氣超預期的高價,已經使人們喪失了“天然氣自由”,很快大家連氣都快用不起了。
日本最受傷
就在全球陷入能源危機,歐洲和俄羅斯為天然氣爭論地不可開交的時候,忽略了日本才是最受傷那個。
全球天然氣保障,供應緊俏,最受傷、最緊張的其實不是歐洲,而是日本。
日本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發達國家,它的能源結構中,液化天然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天然氣主要用在發電和工業、商業和民用上,其中天然氣發電占較大比重。以2018年的數據,日本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2%,是世界第五大天然氣消費國,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日本對天然氣的依賴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
上世紀的五十年代,經濟騰飛的日本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霧霾嚴重程度比前些年我國遭遇的情況要厲害得多。
到了六十年代,其國內的環境問題已經十分嚴峻,日本政府和企業下定決心要推進清潔能源改造,方式之一就是用液化天然氣來取代煤炭。
當時,天然氣被日本社會認為是無公害燃料,但是本國沒有天然氣,所以液化天然氣需要靠進口。
于是乎,從那個時候開始日本花了大力氣搭建自己的液化天然氣供應鏈。
液化天然氣是需要在天然氣的產地對天然氣進行加壓,讓它變成液體,然后在輸出國的港口裝船,用專用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來運輸到日本的港口,在日本的港口也要建立專門的液化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設施。
經過這幾十年的建設,日本已經建立起一套需求龐大,設施完善的液化天然氣市場網絡。
特別是自2011年日核危機爆發后,曾經作為日本主要供電來源之一的核電站相繼關停,使得日本不得不重新考慮替代能源發電,天然氣發電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資源匱乏的日本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現在日本無論是發電還是供熱,主要依賴的能源就是進口的液化天然氣。
于是,其國內逐漸形成了以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集團、伊藤忠商事等主導及其他日本公司參與的上游資源投資體系,以及以東京電力、東京燃氣、大阪燃氣等主導的液化氣進口體系。不過進口渠道較為分散,主要來自于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國家。
經濟上的巨人,能源上的侏儒,日本目前能源對外依賴度高達92%;天然氣全部依賴進口,本國幾乎沒有任何產能。
它既沒油又缺電,雖然中國都缺,但是中國自己也有一點石油北邊還有俄羅斯,煤炭資源豐富補了很大一部分能源的缺,電力方面中國電網技術、煤電技術都比較先進。所以能源問題對于中國影響有,但是不大。
福島事件到現在,日本政府都不舍得放棄剩下的幾個機組,也足以見得這個國家在能源供給上的弦繃得有多緊。
在全球天然氣動輒五倍六倍,甚至十倍的漲價下,作為經濟大國和能源需求大國,日本受的沖擊遠比其他國家要來得強烈。工業發電、普通人燒火做飯對天然氣的需求都非常大,繼續漲下去,不但是能源危機,甚至做飯都要成問題。
更糟糕的是,像歐洲、美國這樣的地方,平時油氣便宜的時候,還能儲存一點,能源漲價用庫存還能對付一陣,但日本就完全沒有這個條件。
大凡依賴天然氣進口的國家,都是以超買來對抗未來的天然氣漲價,低價的時候多買,高價的時候動用庫存挨過去,這是常態。
買來的天然氣需要存儲,可一個個大鋼罐可存不了多少。
大規模儲存天然氣一般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利用現有的,已經枯竭了的天然油氣田。
目前世界上地下儲氣庫大多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回收期短等諸多優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運行最久的一種儲氣庫。
第二種方式,含水層型儲氣庫。
含水層地下儲氣庫的地質對象是地下含水構造,通過排出巖石孔隙中的水后儲存天然氣。
第三種是鹽穴儲氣庫。
所謂的鹽穴,顧名思義,就是地下較厚的鹽層或鹽丘中采礦后會形成地下洞穴,鹽穴深埋在地下,高溫高壓下的鹽具有一定的塑性,具有在產生一定的裂縫條件下自動愈合,很適合儲氣。
日本面臨的問題其實就很清楚了:缺乏必要的自然條件。
像中國和美國之類的大國可以在全國到處去找這些天然生成的儲藏地。但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又眾多,光是把1億2000萬人塞到這個彈丸之地就很費力,更別說找到合適的儲氣地方。
人都住不下,何況天然氣呢?
因此,其國內庫存的氣非常少,缺乏必要的大規模儲存條件也沒有辦法在平常低價的時候超買,在如今全球能源危機的情況中,沒兩下就把自己的庫存耗光了,只能硬扛短缺。
冬天有點難過
要是放在平時倒還好點,貴就貴點,無非多花點錢買氣,熬過去就沒事了。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能源短缺是全球性的,就連中國從今年上半年都開始,各地不同規模拉閘限電。
亞洲一眾國家也是面臨能源吃緊。
美國歐洲能源價格、電力價格暴漲、庫存降到歷史低點。
地主家都沒有余糧了,所有大國都在市場上瘋搶能源和大宗商品,現在的情況不是多么貴的價錢買了,而是拿著錢還不一定可以買得到。
中國已開始“爆買”天然氣。中國的海關統計顯示,1-6月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比上年同期增長約3成,增至3978萬噸。此前屬于最大進口國的日本同一時期為3889萬噸,中國的進口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此外,韓國和東南亞也在增加進口。國際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組織(GIIGNL)的統計顯示,韓國今年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比往年同期增加逾2成。泰國增至為往年的2倍。
印度蓋爾公司上個月以創紀錄的季節性高價購買了今年11月和12月的液化天然氣。
日本東北電力公司緊隨其后不敢怠慢。
隨著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需求的擴大,液化天然氣在2025年之前很可能將保持供不應求的狀態。
資源匱乏的日本,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變化直接就會反映到日本身上。
不像中國和美國這些天然氣大國,可以把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儲存到枯竭的氣田里;日本本土根本沒有天然氣田,更不要說枯竭的天然氣田,日本就算想趁著低價多買一些天然氣,也沒有地方可以存放。
現在面對起伏變得越來越大的國際天然氣市場,現在日本企業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多存儲吧,儲存成本非常高,而且價格波動大,很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果不存儲,隨著用隨著買,萬一今年冬天在遭遇寒潮,用電量急劇攀升,那么供電的燃料風險就會暴露。
今年1月日本已經出現過一次,液化天然氣短缺,電力供求緊張。電力批發市場的價格急漲,新興電力等能源企業相繼停業或破產。
據日本媒體報道,很多日本電力企業為了確保液化天然氣的供應,陷入了有史以來最艱難的境地。
為了搶到更多的貨源,日本各家電力企業向負責進口液化天然氣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等日本公司催貨,有多少要多少。
但天然氣又不能憑空掉下來,拿錢又不一定買得到。
如果天然氣價格繼續這么漲上去,能源短缺得不到緩解,再遇上一次寒潮的話,只怕今年日本的冬天會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