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份,生產原油18248萬噸,同比增長2.5%,比2019年同期增長4.2%,兩年平均增長2.1%;生產天然氣1860億方,同比增長8.9%,較2019年同期增長19.0%,兩年平均增長9.1%……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油氣生產數據,彰顯出我國油氣產業穩產保供的十足底氣。
作為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和天然氣是我國工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壓艙石。近年來,我國石油企業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和科研資金投入力度,堅定不移推進油氣增儲上產,油氣勘探開發成績耀眼。尤其是今年以來,以“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央企全力踐行“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在推動我國原油持續增產穩產、天然氣快速上產的同時,勘探開發屢獲重大發現,為油氣資源的戰略接續提供了重要支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早在2019年,為提高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國家能源局制定了油氣行業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強調石油企業要落實增儲上產主體責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年“七年行動計劃”要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我國原油實現增產穩產,天然氣持續快速上產。2019年、2020年和今年前11個月,分別生產原油1.91億噸、1.95億噸、1.82億噸,同比增長0.9%、1.6%、2.5%;生產天然氣1761.7億方、1925億方、1860億方,同比增長9.8%、10%、8.9%。
今年11月份以來,我國北方全面進入供暖季,用氣量驟增。為保冬供,各大氣田開啟高負荷生產模式。全國天然氣日供應量超10億方,同比增幅達11%。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看來,油氣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我國下游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的原油和天然氣相較于去年繼續穩產增產,大大增強了下游保供的信心。與此同時,‘三桶油’與國際油氣公司新簽訂了大額LNG進口合同,國內的油氣供應有了更多保障。前幾個月,歐洲國家出現了明顯的能源供應短缺,反觀我國,油氣保供、應急調峰、責任落實都做得非常到位,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用戶,有一系列的推進機制,整體統籌能力很強,保供工作做得很不錯。”
油氣產量持續增長的同時,今年我國油氣勘探也頻傳捷報——6月,中國石油在塔里木盆地富滿地區新發現10億噸級超大油氣區、在鄂爾多斯盆地慶城地區探明10億噸級頁巖油整裝大油田;8月,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勘探取得重大戰略性突破,預計新增石油預測地質儲量12.68億噸,將成為大慶百年油田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近日,中國石化發布公告稱,今年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儲量1.67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2681億方。
一系列重大發現,為油氣增產穩產、戰略接續提供了重要支撐。
市場化改革疾步走向深入
油氣的安全穩定供應,離不開油氣市場的體制機制改革。自2019年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以來,我國油氣“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市場化體制改革快步走向深入。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實踐,油氣領域已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公平開放、市場競爭主體多元的目標,對實現油氣資源的靈活、高效配置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家管網公司掛牌成立之后,一直在進行各種整合和制度建設。比如建立了托運商管理制度,也會定期公布接收站、儲氣庫、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剩余能力。這為市場主體提供了諸多便利。”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表示,以前“三桶油”都需要依賴自己有限的管道來布局銷售市場,管網公平開放后,他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組建銷售公司,市場布局不再受到限制。
“三桶油”市場擴圍的同時,城燃企業也開始攜手國際天然氣資源商,主動尋求海外資源,不斷推動市場化改革加速向前。以佛燃能源與bp的合作為例,根據雙方簽訂的天然氣購銷協議,bp自今年起向佛燃能源提供為期兩年的管道天然氣資源,年合同量為30萬噸。該合作成為國內城市燃氣企業與國際天然氣資源商直接合作的一次新突破。城燃企業向國際供應商采購天然氣資源,有利于豐富氣源采購渠道,引入多元化氣源,保障穩定供應。
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國內油氣資源交易形式也日益多樣化。例如,為積極探索國內成品油市場化交易的創新模式,中海油廣東銷售有限公司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多次開展汽柴油現貨掛牌和競價交易,已吸引眾多市場主體報名參與。該交易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上下游雙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整合交易資源、拓寬交易渠道。
“市場化改革使得很多市場主體進入下游領域,資源供應來源由此變得更加多元,從而提升了保供的整體能力和水平。”郭焦鋒說,現在“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才剛剛起步,一些機制還沒理順,相信隨著國家管網公司運營機制的不斷完善,“全國一張網”的運營機制將對油氣保供起到更大促進作用。
自主技術應用捷報頻傳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采技術開發應用。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加快油氣科技自主創新步伐,是實現“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關鍵所在。
郭焦鋒指出:“技術進步是油氣保供的核心,不管是油氣的勘探開發,還是儲存運輸以及下游的生產加工,都離不開技術進步。有了技術進步,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應急能力和水平,保障能源的安全供應。”
就在近日,中國海油“深海一號”氣田勘探開發項目組獲評2021年第二批“央企楷模”。據了解,我國海域深水油氣資源約300億噸油當量。向深海要油氣,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2014年年底,“深海一號”大氣田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組開啟了建設“南海萬億方大氣區”的征程。今年6月25日,“深海一號”氣田正式投產供氣。它每年將為粵港瓊等地供應30億方深海天然氣,為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島建設和能源結構轉型提供堅強保障,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據介紹,“深海一號”能源站是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它的建造實現了3項世界首創技術,以及13項國內首創技術,是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今年5月,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套淺水水下采油樹系統在渤海試油成功,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技術壟斷,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該系統重量減輕40%,成本降低30%。
為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中國海油攻克超大型LNG儲罐核心技術,全球自行設計的27萬方全容量LNG儲罐于今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為實現“雙碳”目標注入新動能。
“無論從哪個領域來講,技術創新肯定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手段。”陳守海表示,就上游勘探開發來說,像“深海一號”這樣的技術創新成果,必然使我們能夠發現、開采更多的油氣資源,進入新的領域。“原來不能發現、不能開采的,變得能夠發現、能夠開采,或以更低的成本發現和開采,大大提高了油氣資源儲備量和供應安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