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的秦皇島華潤燃氣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巡檢燃氣設施。
人民圖片
“我很擔心有一天城市燃氣行業將無人可用!現有的80多萬公里的配氣管道,將來誰能管理?”提起城市燃氣行業的用人狀況,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燃氣工程所教授秦朝葵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達了他的擔憂。
秦朝葵的擔憂不無道理。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從多方調研采訪后發現,燃氣專業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人才專業能力不足、燃氣學科萎縮等矛盾日益突出。
更為重要的是,有消息稱,教育部下屬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擬發布新版“建環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擬取消暖通、燃氣兩個專業方向,采用統一模板的培養方案。
“上述規范若得到教育部批復通過,將對燃氣行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產生巨大影響。”秦朝葵表示。
城市燃氣行業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現狀如何?為什么要取消兩個專業方向?取消后會產生何種影響?
中堅力量為中年以上人群
人才斷層現象嚴重
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我國城市燃氣行業的人才培養主要依托兩個專業——綜合性高校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和石油類院校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主要服務于行業上游、長輸工程)。
1998年,原暖通空調和城市燃氣工程專業合并為建筑環境與建筑設備,2012年更名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以下簡稱建環) 。
“現在行業的技術力量主要來自1998年前的城市燃氣工程和1998年后的建環燃氣方向。”秦朝葵表示,2021年之前,各院校遵循專業標準規范分設燃氣與暖通兩個方向教學,設置過燃氣工程的院校會保持較為完整的燃氣課程體系,只設暖通、空調的院校也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此,兩個不同的專業雖然掛在同一個專業目錄下,但雙方都有適合其行業發展所必需的知識結構建設,均順利通過了住建部對相關院校的歷次教學評估。
不過,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兩個專業方向的學生分布極不均衡。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燃氣熱力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龔興夏于2010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環專業。他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他當年進校時建環專業招生人數超過120人,大一、大二統一培養,大三時根據學生績點和個人意愿分專業方向。
“分方向后,兩個方向的人數就很不成比例了。”龔興夏回憶稱,選擇燃氣方向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同樣,2015級建環專業畢業生小林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他所在的學校也是于大三開始分專業方向。分方向后,暖通和燃氣方向的課程設置基本沒有重疊,選擇暖通方向的人數遠多于燃氣方向。
“由于所學的專業課程不同,所以在就業時,暖通專業畢業生少有到燃氣公司就業的。”小林說,“拿我個人舉例,我選擇的是暖通方向,畢業面試了一家燃氣公司,招聘人員問了很多專業問題。關于燃氣氣源、燃氣輸配、燃氣燃燒與應用等專業課程我都沒有學過,面試自然就失敗了。”
在龔興夏看來,燃氣方向的畢業生本就不多,加之一些人畢業后沒有從事本行業,行業人才匱乏是不爭的事實。龔興夏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人才斷層現象明顯,“近幾年我們從同濟大學招了7人,但如今留下的只有1人。當年和我一起畢業的10余個同學,如今留在燃氣行業的僅有3人。”
李俊明是半路轉行的燃氣專業學生,他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坦言,行業危險系數高,責任重大難以承擔,加之收入也不樂觀等原因迫使他離開該行業。
每年畢業人數不足500人
行業人才需求卻達6000人
全國燃氣人才儲備量有多少?中國城市報記者從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獲悉,目前全國共有192所高校設置建環專業,其中設有燃氣方向的僅20余所,有碩士招生資質的12所,有博士招生資質的僅7所。2018年、2019年、2020年高校燃氣方向本科畢業生人數分別為442人、434人、404人。
燃氣專業學生越來越少,授課老師也隨之減少。“各高校燃氣方向師資均不超過10人,其中一半高校中燃氣師資在4人以下,教師數量日益減少的情況普遍存在。”秦朝葵這樣解釋師資減少的原因,“師資配置是跟著課程走的,以暖通知識拆分而成的專業基礎課,必然會配置暖通背景的教師;綜合性大學中,整體師資數量一定的情況下,燃氣方向的教師必然越來越少。”
天津城建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玉建軍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天津城建大學作為建筑類專業院校在上世紀80年代就設有燃氣方向,師資和實驗室配置在北方地區均排在前列。但即便是這樣,燃氣方向的師資力量也遠不及暖通方向。
與行業人才儲備量日益下降相反的是,行業人才需求旺盛,就業態勢樂觀。
去年6月,中國城市燃氣協會與同濟大學聯合向全國32家燃氣行業單位發起用人需求調研,被調研單位2020年銷氣量占全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30%。調研結果表明,全國的城市燃氣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年需求約為3900—6000人。
由此可見,近3年高校燃氣畢業生數量與天然氣行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這一結論得到了部分企業的證實。中燃研究院副院長李帆用“迫切需要”一詞表達了企業用人現狀。他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以中燃集團為例,公司工程部、運營部、市場部、安全管理部等部門每年需要的燃氣專業人員在150名以上。但是,現在各高校燃氣方向畢業生較少,難以滿足燃氣企業的需求。燃氣企業只能先招聘熱能動力、化工、機械等專業的人才,再進行培養。
小專業面對大行業
人才危機或將加劇
據了解,教育部會為每個專業設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負責編制專業規范和培養標準,明確這個專業的學生需要了解的專業知識、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
燃氣行業已經陷入人才匱乏的困境,為何建環教指委計劃取消燃氣專業方向?
中國城市報記者從一位參與到新版培養規范編制的相關人士處獲悉,教指委有上述考慮的出發點在于,天然氣含碳,屬于化石能源,在建筑內的應用將越來越少,未來建筑節能的技術趨勢是全面電氣化;建環專業的服務對象僅圍繞建筑,未來天然氣或將全面退出建筑應用,過于狹窄的培養對象定位,不利于寬基礎的培養要求,因此沒有必要學習系統的燃氣知識。
對于上述說法,秦朝葵并不贊同。在他看來,能源轉型過渡期中,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就是終端用能多樣化。片面強調建筑的全面電氣化,為目前能源結構轉型尋求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既不現實更不可能。
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天然氣保持高速增長,表觀消費量372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2.7%,工業燃料和城市燃氣貢獻了主要增量。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天然氣是最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燃氣行業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上升通道。在大規模、長周期儲能技術商業化之前,間歇的可再生電力必須與天然氣結合,才可能逐步形成持續的供應規模。
在此背景下,讓眾多業內專家更為擔憂的是,取消專業方向是小,系統的燃氣知識板塊徹底不復存在是大。燃氣雖然是小專業,但面對的是大行業,且行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極為重大——燃氣安全高于一切,因此需要完備課程體系予以支撐。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彭世尼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2012版的規范以及即將推出的新版規范中,專業基礎課為建筑環境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只設置三門課程無法滿足燃氣方向的技術需求。
“這三門建環的必修專業基礎課,實質上是由傳統的暖通知識拆分和重組而成。其中的建筑環境學80%以上的內容屬于傳統的建筑物理范疇,暖通專業以及燃氣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這也是燃氣專業學生數量日益減少的原因。”秦朝葵說。
一位燃氣企業安全管理人員對中國城市報記者坦言,高校燃氣專業畢業生達不到用人要求,公司只能通過自行組織的培訓學習安全知識、強化安全意識。
在玉建軍看來,高校設置的專業方向是否科學、是否針對行業和社會需求,事關燃氣行業穩定和長遠發展,也決定了其培養的人才能否跟得上行業的發展步伐。
對此,李帆表示認同。他說,如果兩個專業方向共用一個培養方案,針對燃氣方向的課程很可能被壓縮成僅一門。這樣一來,畢業生會認為自己所學燃氣課程太少不適合到燃氣公司就業,或即使進入燃氣行業,還需企業投入更多時間、經費等成本對其進行專業培訓。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彭世尼表示,安全的核心是專業知識體系和人的專業素質。新版方案的技術核心是建筑內部的用能和效率,以建筑環境學取代燃氣教師主張的燃氣安全學,無法保障將來的從業者系統地學習燃氣安全知識,勢必會導致未來缺乏足量的專業人員保障燃氣安全。
“‘為燃氣行業培養人才’原本是專業目標,新版培養方案中這句話被刪除了。現在連目標都沒了,專業還怎么發展呢?”彭世尼認為,若取消燃氣方向以及系統的燃氣課程體系,將導致師資和學生流失,從而加劇行業人才危機。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中央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加強燃氣學科建設 為燃氣發展和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的提案,建議在建環專業培養方案和專業規范的修訂中,保留相對獨立的燃氣知識模塊,保證燃氣輸配和應用的基礎,增加燃氣與可再生能源的伙伴關系、耦合發展、氫能利用等內容的課程開發,穩定高校燃氣方向教師隊伍,適當提升高等院校燃氣領域招生數量,做好燃氣學科后備人才隊伍建設。
中國城市報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獨家獲悉,建環教指委已將新版培養標準與規范提交至教育部,最終由教育部研究確定后發布。事情有關進展,中國城市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