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美國作為歐洲主要的天然氣補缺來源,需求增加和產能擔憂等因素導致氣價暴漲。伴隨國際地緣局勢動蕩,氣價延續高位的可能性較大,但國內暫時沒有太大的保供壓力,漲價影響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的進口和下游的用氣、銷售企業。
多因素影響氣價 上行趨勢或持續較長時間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轉向美國尋求對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但美國天然氣產量短期內無法滿足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國天然氣價格強力反彈。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數據,2022年1月,美國天然氣產量環比下降了2.5%左右,2月產量環比下降整整10%。此外,近兩年2%的天然氣產量增長也相對低于2017年到2018年12%的增長率。
據分析,美國天然氣產量放緩的原因包括上個冬季的惡劣天氣和頻繁斷電,但更重要的是天然氣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需求。在美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地區阿帕拉契亞,由于嚴格的法規和環保組織的反對,該地幾個大型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今年已經擱淺。而在其他當前尚未受基礎設施限制的地區,大幅增長的產量也將使天然氣管道更快達到最大容量。美國天然氣供應屆時將面臨更艱難的局面。
對于國際天然氣價格接下來的走向,中國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所長、“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董秀成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首先是俄烏沖突的發展形勢,戰事升級勢必引發油氣價格上漲。其次是全球經濟復蘇形勢,需求上升帶來的價格拉動效應也很明顯。但這兩個重要因素的前景都還未知。再次就是金融因素。上輪大宗商品漲價就受到美聯儲量化寬松的推動,而當前美聯儲貨幣收緊的態勢已較為確定,美元升值有助于抑制價格。其他因素還有美國油氣儲備釋放、油價聯動影響等。
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專家劉毅軍教授認為,如果沒有大的經濟衰退發生,這一輪價格上行可能持續的時間較長,天然氣價格已經走出2014年的下行周期。
國內短期保供壓力不大 長期對外依存度難降
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國際上密切相關。俄烏沖突爆發后,兩個月來國際天然氣價格接連創下歷史高點。隨著國內部分地區上調非居民天然氣價格,漲價已傳導至下游。
不過,在居民和工業消費端,相對歐美的“天價”天然氣,國內的漲價顯然溫和得多。這和今年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放緩不無關系。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季度能源生產情況,一季度天然氣生產同比增長6.6%,進口量同比下降5.1%,粗略計算表觀消費增幅僅有1.5%,消費放緩減小了保供壓力。
“今年以來天然氣下游市場比較低迷,既有漲價的因素,也有疫情沖擊下經濟形勢不樂觀的因素,這對價格起到一定壓制作用。但市場不旺對整個產業鏈的活躍發展是一個挑戰。”劉毅軍說。
不過,疫情防控態勢下天然氣需求的低迷畢竟是暫時的,長遠來看天然氣需求增長的邏輯仍在。根據近期發布的《2021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2021年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升至46%,總量上是亞洲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還在上升,同時在‘雙碳’目標下要控制煤炭消費,維持石油消費平穩,天然氣作為相對清潔的能源補充,長期來看進口量仍將繼續維持上升。”董秀成表示,雖然近年政府鼓勵企業擴大油氣勘探開發,天然氣產量逐年增加,但還是和需求增加的速度有差距,因此對外依存度還會上升。
產業鏈影響開始顯現
從產業鏈來看,漲價影響集中在上游的勘探生產和進口企業,以及下游的用氣和城市燃氣企業。
劉毅軍表示,國際氣價上漲后,對勘探開采進一步起到促進作用,上游生產企業投資環境會得到一定改善,但在我國下游價格管控下,進口企業會有一定的價格倒掛壓力。
進口企業的倒掛壓力主要取決于能否順價,即能否通暢地將上游漲價傳導至下游。董秀成說,在我國當前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下,天然氣價格遵循“一省一價”,即進入國家管網的天然氣價格基本穩定,無論進口氣還是國產氣都不能突破各省制定的價格,這正是部分天然氣進口企業價格倒掛的原因。不過,如果進口企業沒有將進口的LNG(液化天然氣)輸入管網,而是直接銷售給下游企業,還是能夠實現順價的。
對下游企業,工業用氣企業即是上游順價的終端,成本上升壓力大;而城市燃氣企業則在地方政府對民用氣價格的管控下,難以順價導致毛利率收窄。
多個城燃上市公司的一季報均體現了天然氣漲價的影響。深圳燃氣發布的一季報提到,報告期內,營業成本較上年同期增長68.95%,主要系報告期內天然氣銷售成本增加以及新增并表企業所致。貴州燃氣一季度營業成本同比增長35.95%,主要系燃氣銷量及氣源采購單價增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