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昨日消息,《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簡稱《意見》)近日印發。《意見》提出,堅持把能源保供穩價放在首位。強化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加強國內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積極推進能源資源進口多元化,以常態能源供應有彈性應對需求超預期增長,全力保障能源供應持續穩定、價格合理可控。
《意見》要求,堅持積極穩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領域碳達峰工作,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夯實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扎實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深入推進能源體制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增強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主要目標方面,《意見》提出,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全國能源生產總量在47.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自給率穩中有升。原油穩產增產,天然氣較快上產,煤炭產能維持合理水平,電力充足供應,發電裝機在27.9億千瓦左右,發電量在9.36萬億千瓦時左右,“西電東送”輸電能力在3.1億千瓦左右。結構轉型深入推進。煤炭消費比重穩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5.3%。
根據《意見》,今年將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進一步夯實化石能源兜底保障基礎,大力提升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水平,有效應對能源市場波動和風險挑戰。夯實化石能源生產供應基礎。有序推進煤礦先進產能核準建設,推動在建煤礦盡快投產達產,增強煤炭增產保供能力。積極推動瑪湖、富滿、巴彥及渤海等原油產能項目上產,加快建設陜北、川南、博孜—大北等重要天然氣產能項目。
“2022年我國原油消費超七成依賴進口,進口來源國相對較為集中,90%通過海路運輸。”申銀萬國期貨能化高級分析師董超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不過,我國正在不斷拓展石油來源地,并加大對管道運輸石油的投入。未來我國將延續“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在國外更多地參與勘探、開采,獲得石油開發權,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國內方面,將繼續加大勘探力度,目前的熱點地區如西南地區頁巖油、海上油田等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光大期貨研究所能化總監鐘美燕介紹,國內石油增量主要來自中西部盆地和海域,其中近70%的增量來自海上;天然氣增量主要來自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等主力產氣區域。鐘美燕表示,未來國內油氣產能建設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石油年產量將保持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將保持增產態勢。
煤炭方面,目前來看,國內煤炭供應安全穩定。其中,長協能滿足主體消費,進口市場輔助調節,供需結構逐步轉向寬松。“具體來看,2023年我國煤炭產量預計新增2.5億噸,其中增產貢獻較大的主要集中在新疆、內蒙古、山西等地,整體供應能力充足,此外,進口窗口近期也在逐漸打開。總體來看,我國煤炭供應以國內為主、進口為輔。”梅肯說。
在梅肯看來,《意見》給我國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包括從需求角度逐步降低煤炭的使用,增加風電、光伏等裝機容量,以更多地使用清潔能源。
鐘美燕表示,《意見》有三個關鍵詞:保供、穩價、提質。保供方面,推進項目保供,加強重要天然氣產能項目上產。穩價方面,在對外能源的戰略上加強合作和產業鏈的延伸,確保價格的穩定性。與此同時,加快創新,新設一批能源科技創新平臺,短板技術裝備攻關進程加快,提升能源的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