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恒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穗恒運A”)發布公告稱,公司以不低于3.56億元的價格,公開掛牌出售廣州恒運東區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40%股權;以不低于510萬元的價格,公開掛牌出售廣州白云恒運能源有限公司51%股權。交易完成后,公司對廣州恒運東區天然氣熱電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為60%;對廣州白云恒運能源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為49%,由控股公司轉為參股公司。
在天然氣發電成本構成中,燃料成本占比最高。天然氣價格高企和氣源緊張是制約天然氣發展的最大因素。此次穗恒運A擬引入上游天然氣供應商作為戰略投資者,正是為了保障公司項目的后續持續穩健運行,降低運營成本。
受天然氣價格居高與上網電價偏低等因素影響,天然氣發電缺乏足夠競爭力的現狀仍未改善。
高氣價影響競爭力
2022年,國際原油價格整體上揚,與之掛鉤的天然氣進口長協資源價格也隨之跟漲。在成本增加的壓力下,國內天然氣供應企業基本按照順價原則銷售天然氣,加之供應偏緊,國內管道氣、LNG價格一路上漲。在此情況下,國內天然氣發電成本氣價也持續增長,給天然氣發電企業再添壓力。
“天然氣發電成本依賴天然氣價格,因此擁有氣源資源的電廠尚可維持一定的利潤,對于無氣源資源的電廠,在天然氣供應緊缺時期普遍虧損嚴重,這也是穗恒運A引進上游天然氣供應商作為戰略投資者的最主要原因。”廣東某燃氣電廠相關人士表示。
天然氣價格高企對天然氣發電行業具有共性影響。例如,深南電A公開的2022年財務數據中,公司營業成本的主要構成為天然氣成本,2022年公司天然氣成本在營業成本中占比為82.17%。
“2022年,公司天然氣采購均價較2021年同比上漲約32%,直接導致公司面臨發電成本與售電價格倒掛,發電嚴重虧損的局面。公司因受制于成本因素,已經連續虧損2年。” 深南電A相關人士表示。
不僅在廣東,浙江等部分省市的天然氣發電企業也面臨著“高氣價、低電價”的發展瓶頸,成本壓力極大,盈利空間不足。
卓創資訊天然氣市場分析師張蓉蓉表示,受偏高的燃料成本和缺乏靈活性的電價掣肘,業內積極性較低。“目前各地發電用氣價格約在2.02-2.92元/立方米,加之其他運營成本的考量,與煤電、風電、水電等相比顯然缺乏經濟性。”
補貼機制收效甚微
面對燃料成本高企, 多地采用財政補貼方式應對。
深圳市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和舉措鼓勵廣大發電企業落實電力保供。針對市場化燃氣機組,從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給予0.064元/千瓦時的年度合同成本疏導補償;根據廣東省電力交易中心的數據,從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運行期間,在原有氣機變動補償的基礎上疊加0.058元/千瓦時。
然而,對于規模較大的天然氣發電企業而言, 財政補貼僅是杯水車薪。“補貼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司所面臨的經營困境,但仍然無法扭轉發電虧損局面。” 廣東某燃氣電廠人士說。
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志學指出,對于發電企業而言, 如何尋找自身優勢、 提高自身核心能力, 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成本費用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生產成本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在電力市場中保持優勢地位, 是企業實現長久利潤的關鍵因素。”
“整體來看,天然氣發電持續發展應該主要依靠氣價下降,而非電價上漲。”上述廣東某燃氣電廠人士說。
業內人士建議,未來應該進一步深化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理順天然氣產業鏈上中下游價格傳導,提高天然氣保障能力,引導發電企業與天然氣上游企業合作,通過簽訂長期購銷合同、互相參股等方式,在實現燃氣直供、減少中間交易環節的同時,獲取穩定的天然氣供應量和價格。
仍具發展空間
雖然當前天然氣發電處境較為尷尬,但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停快、負荷調節速率高、調節范圍廣等特點,相比抽水蓄能、蓄電池等其他形式更適合電網調峰,并非毫無優勢。未來,在不同區域,氣電將承擔不同的角色,發展方向也略有差異。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預測,2025年,我國天然氣發電規模將達到1.38-1.54億千瓦;2030年我國天然氣發電規模將達到1.82-2.24億千瓦;2035年,預計規模將達到2.61-3.08億千瓦。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表示,2010-2022年,我國天然氣裝機容量由2644千瓦增至約1.14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比例由2.7%增至4.5%。天然氣發電量占我國總發電量的比例逐步增至約3.3%。天然氣發電在保障北方重點地區冬季供暖、滿足東部發達地區電力需求、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天然氣發電將在彌補重點城市和區域煤電推后的電力供應缺口、作為靈活性電源支持新能源運行并發揮季節性調峰功能等方面,與煤電共同發揮兜底保障和應急作用。”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認為,“過山車”式的波動價格不利于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以江蘇為例,當天然氣非居民門站價格下調時,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速可超過20%。但一旦天然氣價格上漲,天然氣發電量大幅下滑。放眼全國,也是如此。天然氣發電產業鏈要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必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
“未來天然氣發電仍具發展空間。在‘雙碳’目標要求和保障電力供應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無論是在燃料動力設備的運用和運行上,還是在碳排放上,或是在可行性上,無疑都給發電市場帶來了更多活力。”張蓉蓉表示。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上明表示,天然氣市場需求將由快變穩,電力調峰問題在“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期間仍很突出,天然氣發電作用將更為明顯。“如果從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靈活調峰電源、保障電力運行穩定安全的層面出發,在其他調峰電源缺失或存在更大問題時,天然氣發電可以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在未來一段時期,仍處于較好的戰略發展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