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劇烈動蕩,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屢受沖擊,能源格局深刻調整,貿易流向顯著變化,能源價格高位劇烈波動,能源消費增速放緩。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天然氣行業主動應對,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保供穩價,為穩定全球天然氣產業鏈供應鏈做出積極貢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為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對能源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天然氣行業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加快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提升供應保障能力,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天然氣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2年國內外天然氣發展形勢
(一)世界天然氣發展
1.天然氣消費波動,區域市場出現分化
2022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3.94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速由上年的5.3%降至-3.1%;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氣價異常高位、替代能源利用增加是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歐洲是全球消費降幅最大的地區,全年消費量4988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3.0%,主要是由于天然氣供應體系重構,需求管控加強,煤炭等替代能源利用提高。北美地區全年天然氣消費量1.10萬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7%。其中,美國消費量881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4%,主要是發電用氣快速增長。亞太地區多國重啟核電,加強煤電利用,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全年消費量9071億立方米,同比下降2.3%。其中,韓國、中國、日本、印度分別同比下降0.8%、1.2%、3.0%、6.3%。
2.勘探開發投資快速恢復,天然氣產量保持穩定
2022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支出4934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228億美元,增幅33.1%,但仍比2014年的歷史高位低2010億美元。其中,北美地區增加613億美元,增幅53.1%,占全球投資增量的43%。2022年,世界天然氣產量4.04萬億立方米,北美和中東地區天然氣產量分別增加490億立方米和151億立方米,增幅分別為4.2%和2.1%;產量增加100億立方米以上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增量分別為345億立方米、127億立方米和125億立方米;俄羅斯產量因貿易受限減少837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1.9%。2022年,全球新發現氣田92個,新增儲量1.23萬億立方米,均高于上年水平,世界天然氣剩余探明可采儲量193萬億立方米;全球十大油氣發現中,圭亞那表現突出(發現5個),其次是納米比亞(發現2個)。
3.天然氣貿易量同比下降,貿易格局深刻調整
2022年,世界天然氣貿易量1.21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0%,主要是由于地緣政治博弈、全球經濟表現不佳。管道氣貿易量6492億立方米,同比下降7.8%,占天然氣貿易總量的53.7%,較上年減少4.0個百分點,主要由于俄羅斯供歐洲管道氣量大幅下降。液化天然氣(LNG)貿易量559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1%,其中美國LNG出口貿易量11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4%,在全球LNG貿易中占比19.5%,較上年提升1.5個百分點;LNG貿易中現貨和3年內短期合約貿易量1695億立方米,同比下降0.7%,占LNG總貿易量的29.8%。世界天然氣貿易格局深刻調整,俄羅斯與歐洲管道氣貿易量大幅下降,美國和中東加大對歐洲LNG供應。2022年,俄羅斯出口歐洲管道氣同比下降50%,美國、卡塔爾對歐洲LNG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42%、22.6%。全球已投產LNG接收站接卸能力10.1億噸/年,新增3700萬噸/年,新投產項目以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FSRU)為主,主要分布在德國、芬蘭、荷蘭等歐洲地區。2022年,全球新簽LNG長協合同量9816萬噸,同比增長34.5%,達到歷史高位。新簽長協呈現目的地條款限制減少、合同期趨長、合同標的量趨小的特點。
4.受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全球天然氣價格高位震蕩
2022年,歐洲自俄羅斯進口管道氣顯著下降,區內氣田增產乏力,注庫需求旺盛,疊加地緣政治溢價影響,歐洲氣價大幅攀升,持續超過東北亞LNG現貨價格。荷蘭TTF天然氣現貨價格一度創下96.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的歷史高點,年均價格37.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上漲137%。亞洲受市場供應整體緊張和歐洲市場聯動影響,年內東北亞LNG現貨報價達到72.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17.6元/米3)的歷史高位,全年東北亞LNG現貨到岸均價34.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8.4元/米3),同比上漲138%;全年東北亞LNG(含長協和現貨)到岸均價19.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上漲76%。美國受LNG出口旺盛、本土需求增長影響,市場供應緊張,亨利中心(HH)天然氣現貨年均價格6.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上漲64%,短期回到2008年頁巖氣革命前的價格水平。隨著全球LNG貿易活躍度提升,船運市場運力緊缺,船運費明顯上漲,造船企業新接LNG運輸船訂單量增多。
5.歐洲全力應對能源危機,供應安全成為重大關切
能源危機下,傳統能源對保障供應安全和支撐能源轉型的作用進一步強化。歐盟宣布將核電和天然氣重新納入綠色能源目錄,出臺更嚴格的儲氣規定保障冬季供應安全,要求11月1日前成員國儲氣庫滿庫率須達80%,且此后每年同期均須達90%。2022年11月,歐盟儲氣庫實際滿庫率95.4%,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歐盟加強能源統一大市場建設,推進成員國間管網互聯,建設投產波蘭—立陶宛聯絡線、希臘—保加利亞聯絡線等管道;建立歐盟天然氣聯合采購平臺(Aggregate EU),成員國可通過該平臺集體購氣。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將清潔能源發展作為能源供應安全的關鍵保障,加快能源低碳轉型部署,統籌推進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低碳發展。2022年5月,歐盟推出“REPower EU”能源計劃,強調天然氣領域要進一步節約利用和替代、供應多源化、內部統一市場建設。
(二)中國天然氣發展
1.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天然氣市場總體平穩
供應側發揮國產氣和進口長協氣保供穩價“壓艙石”作用,靈活調節LNG現貨采購,資源池均衡定價平抑市場波動,多企互濟強化供應保障。需求側立足能源系統思維多能互補,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優化調整用氣結構,用好氣、少用氣,同時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可中斷用戶等快速響應,平衡供需。天然氣行業形成“全國一盤棋”,全產業鏈齊心協力,主動有效應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新局面。2022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3646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2%;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8.4%,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全方位體現了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彈性和靈活性。從消費結構看,城市燃氣消費占比增至33%;工業燃料、天然氣發電、化工行業用氣規模下降,占比分別為42%、17%和8%。廣東和江蘇全年消費量保持在300億立方米以上,河北、山東和四川消費量處于200億~300億立方米之間。
2.大力提升勘探開發力度,新增儲量產量維持高位
2022年,天然氣勘探開發在陸上超深層、深水、頁巖氣、煤層氣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在瓊東南盆地發現南海首個深水深層大型天然氣田;頁巖氣在四川盆地寒武系新地層勘探取得重大突破,開辟了規模增儲新陣地,威榮等深層頁巖氣田開發全面鋪開;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寧—吉縣區塊深層煤層氣開發先導試驗成功實施。2022年,國內油氣企業加大勘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9%,其中,勘探投資約84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開發投資約2860億元。全國新增探明地質儲量保持高峰水平11323億立方米。全國天然氣產量220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0%,連續六年增產超100億立方米,其中頁巖氣產量240億立方米。
3.管道氣進口穩健增長,LNG貿易靈活調節
2022年,進口天然氣1503億立方米,同比下降9.9%。其中,來自土庫曼斯坦、澳大利亞、俄羅斯、卡塔爾、馬來西亞五個國家的進口量合計1215億立方米,占比81%。管道氣進口量62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8%,俄羅斯管道氣增長54%,中亞管道氣近年履約量波動加大。在全球天然氣供應緊張及LNG現貨價格高企的背景下,中國靈活調節LNG進口。LNG進口量876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9.5%,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卡塔爾、馬來西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布內新幾內亞、美國。受國際高氣價影響,中國作為進口國付出更高成本,LNG進口貨值同比增長25%。2022年,中國企業新簽LNG長期購銷協議合同總量近1700萬噸/年,離岸交貨(FOB)合同占比近60%。
4.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儲氣能力快速提升
“全國一張網”和全國儲氣能力建設工作加快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戰略規劃、實施方案、年度計劃、重大工程”層層推進落實體系不斷完善。2022年,全國長輸天然氣管道總里程11.8萬千米(含地方及區域管道),新建長輸管道里程3000千米以上。其中,中俄東線(河北安平—江蘇泰興段)、蘇皖管道及與青寧線聯通工程等項目投產,西氣東輸三線中段、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中衛段)等重大工程持續快速建設。2022年,全國新增儲氣能力約50億立方米,大港驢駒河、大港白15、吉林雙坨子、長慶蘇東39-61、吐哈溫吉桑儲氣庫群溫西一庫、江漢鹽穴王儲6等地下儲氣庫以及中國海油江蘇濱海LNG接收站等陸續投產,先后建成北京燃氣天津LNG接收站、河北新天曹妃甸LNG接收站,進一步增強了環渤海區域保供能力。
5.油氣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市場體系加快建設
全年共掛牌出讓廣西、黑龍江、新疆等7省(自治區)42個石油天然氣、頁巖氣區塊。“全國一張網”建設持續推進,浙江省天然氣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持續推動全國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油氣管網設施運營效率穩步提升。國家管網開放服務及管容交易平臺上線運行,探索“一票制”服務、“儲運通”產品、文23儲氣庫容量競價等多樣化交易模式。出臺完善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氣化服務定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天然氣購銷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構成天然氣市場化保供的堅實基礎。持續壓縮管輸層級和供氣層級,部分地區積極探索和開展燃氣特許經營評估,促進城鎮燃氣優勝劣汰,整合重組。
6.科技創新示范取得新進展,塑造發展新動能
自主研發國產超深井鉆機,四川盆地蓬萊氣區的蓬深6井9026米刷新亞洲最深直井紀錄。成功研制“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鉆機,并在四川長寧—威遠頁巖氣國家級示范區成功應用。深層煤層氣成藏模式、滲流機理取得新認識,鉆井、壓裂技術取得突破,拓展了煤層氣開發的新思路新領域。首套國產化500米級水下油氣生產系統、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等正式投用。天然氣管道在線仿真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中國石化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注氣運行。國內首臺自主研制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正式交付進入實際應用。
7.行業發展總體向好,局部矛盾需差異化解決
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以來,國產氣連續6年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儲氣能力翻番式增長,全國天然氣干線管輸“硬瓶頸”基本消除。在氣源及基礎設施供應能力均充分保障、天然氣產業鏈各環節均實現總體盈利的背景下,2022—2023年采暖季期間,個別地區發生民生用氣限供甚至斷供等負面案例,暴露出部分地區民生保供責任未壓實,特許經營權責不對等問題。下游企業用氣成本較高,終端順價的合理訴求以及城燃領域優勝劣汰、整合重組的趨勢也值得關注和引導。未來天然氣行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堅持產業鏈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共同維護好天然氣市場發展良好形勢,同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有關企業三方共擔,針對性、差異化解決個別地區農村“煤改氣”可持續運營難題。
新型能源體系下推進天然氣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天然氣作為最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是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保持穩步增長;天然氣靈活高效的特性還可支撐與多種能源協同發展,在碳達峰乃至碳中和階段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一)堅定不移大力增儲上產,立足國內保障供應安全
立足國內全面提升天然氣供應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確保天然氣自給率長期不低于50%。加大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勘探開發力度,大力推動在川渝地區建設“中國氣大慶”。推進塔里木、準噶爾盆地深地工程,開辟超深層天然氣增儲上產新領域。大力推進新區建產,持續開展深層頁巖氣、8000米以深超深層天然氣及海域天然氣開發技術攻關,加快川南頁巖氣、博孜—大北、渤中19-6等天然氣上產工程。大力實施老氣田穩產“壓艙石”工程,強化天然氣控遞減與提高采收率技術攻關,確保蘇里格、安岳、克深、普光等重點氣田穩產。
(二)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國一張網”
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干線管網,加快中俄東線南段、西氣東輸三線中段、西氣東輸四線、川氣東送二線、虎林—長春—石家莊管道等國家重大戰略性工程建設和投產;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強干支協同布局,支持管道開口分輸,積極完善區域管網;加強管網互聯互通,強化跨區域互濟互保;地下儲氣庫和重點港址LNG接收站要全部接入全國干線管網;支持和引導省級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堅持大庫大站集約布局,地下儲氣庫為主,沿海LNG接收站儲罐擴建為輔,謀劃千億立方米全國儲氣能力項目布局,加快項目落地實施。堅持儲氣市場化定價,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支持各方通過自建、合建、租賃、購買等多種方式履行儲氣責任。
(三)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完善天然氣市場體系
進一步提升上游勘探開發活力,探索企業間合作新模式,創新合作機制及組織形式,推動風險勘探再上新臺階,探索難動用儲量加快動用、經濟開發的有效途徑。加大油氣退出區塊的競爭性出讓力度,研究推進礦權市場建設。持續推動基礎設施高水平、高質量開放,指導基礎設施運營企業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操作細則并加強監管。加快管網氣量平衡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研究完善天然氣門站價格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開展新一輪管輸定價成本監審,在保障設施合理收益的同時支持新管道投資建設。不斷強化天然氣合同制度,堅持合同化市場化保供,支持中長期、年度、季度、月度及短期等多種合同模式和合同組合,保障市場穩定性,增強市場靈活性。
(四)推動天然氣產業降碳提效,實現綠色發展
推進天然氣生產和利用過程的清潔化、低能耗、低排放,支持油氣企業由傳統油氣供應向綜合能源開發利用轉型發展。支持陸上油氣田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規模化開發,著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支撐油氣勘探開發清潔用能。統籌推進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海上風電建設,形成海上風電與油氣田區域電力系統互補供電模式。推廣關鍵耗能設備節能技術以提升能效水平,加快實施以電驅鉆井技術、電驅壓裂技術、壓縮機組電代氣技術為主的電氣化改造,推進集輸管線檢維修放空氣回收技術等溫室氣體控排技術。加快推進LNG冷能利用。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油氣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降本提質增效。持續優化天然氣利用方向,提高資源的系統配置效率,降低用能綜合成本。
(五)加強與多種能源協同發展,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
發揮天然氣靈活調節作用,逐步使天然氣成為當前及中長期解決新能源調峰問題的途徑之一。在青海、甘肅等可再生資源較好、氣源有保障且有價格優勢的地區,因地制宜研究建立風光氣水綜合能源基地外送模式。在廣東等可再生資源較好的沿海地區,建立風光氣水綜合能源生產消費模式。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推廣集供電、供氣、供熱、供冷于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模式;推進天然氣、分布式風光發電、生物質、地熱、氫能、儲能等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和示范項目建設。發揮油氣行業技術裝備和工業體系優勢,研究推動管道輸氫、摻氫和終端利用,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加強CCUS產業頂層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CCUS全產業鏈示范及商業化應用,促進傳統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繼續加強燃氣輪機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建設一批創新示范工程。
(六)持續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全球能源治理
統籌國產與進口、進口管道氣與LNG,以及不同進口來源,構建開放條件下的天然氣供應安全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在穩定全球天然氣市場、提振消費信心、促進國際貿易、吸引商業投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以“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為契機,促進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繼續加強在非常規及深水天然氣生產、超高壓運輸、CCUS、制氫輸氫與摻氫、多能源協同發展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創新研發。積極參與全球天然氣貿易,持續構建進口來源多渠道、貿易形式多樣化、價格基準多元化的資源池。依托我國沿海LNG接收站儲罐規模化布局的有利條件,支持海南自貿區等積極探索LNG轉口貿易及LNG保稅交易,發揮中國在需求側對全球LNG市場的調節作用。深度參與和積極完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共同維護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貿易環境。
2023年天然氣發展展望
回顧上半年,國際天然氣市場受采暖季氣溫偏暖、歐美地下儲氣庫庫存高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供需緊張形勢顯著緩解,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對國際能源市場影響的邊際效應減弱,當前國際天然氣現貨及中遠期期貨價格均已恢復至烏克蘭危機前水平。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總體平穩。1—6月,全國天然氣消費量194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6%;天然氣產量11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4%;天然氣進口量79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8%,其中管道氣332億立方米,LNG 462億立方米。受天然氣進口長協計價滯后期影響,目前國內天然氣進口成本相對高位運行,與國際LNG現貨價格顯著下行的趨勢產生偏差。較高氣價一方面可能影響天然氣需求,另一方面市場主體進口LNG現貨積極性回升,行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下半年,歐洲市場再平衡仍是影響全球市場走勢的關鍵,預計進口LNG補庫注氣進程較為溫和,亞洲市場需求穩步復蘇。在目前全球天然氣供需總體平衡的格局下,歐美儲氣庫補庫需求總體有保障,在不發生全球性極寒天氣的前提下,預計當前及下一采暖季天然氣市場總體平穩,供需基本面總體穩中向好。國內方面,受經濟形勢及國內外天然氣價格走勢影響,需求將持續回暖,但波動性有所加大。初步預計2023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3850億~39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5%~7%,增長主要受城市燃氣和發電用氣驅動。城市燃氣增量主要來自商業服務業、交通(新冠疫情后恢復性增長)和采暖用氣(上年暖冬基數較低);發電用氣增量主要來自氣電裝機增長以及迎峰度夏頂峰發電需求影響;工業用戶對氣價更為敏感,需求增量受下半年氣價走勢影響較大。供應增量主要來自國產氣增產和中俄東線管道氣按合同增供,LNG進口恢復性增長,靈活調節。
結束語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統籌好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能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持續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全力做好天然氣保供穩價工作,推動天然氣行業高質量發展,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已連續發布八年,感謝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規劃總院、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國家管網集團研究總院、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單位對報告成稿的積極貢獻;誠摯感謝各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業界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2022—2023年中國天然氣發展大事記
2022年1月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1月2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發改能源〔2022〕210號),提出“十四五”時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
2022年2月
2月3日,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項目購銷協議,約定自俄羅斯遠東通過管道對華供應天然氣,年合同量100億立方米。
2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發改能源〔2022〕206號)。
2月28日,中國中東部地區最大的儲氣庫——文23儲氣庫一期工程建成投產。
2022年3月
3月25日,國務院公報(2022年第12號)刊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應的前提下,結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全國能源市場建設。
2022年4月
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4月21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全國油氣管道規劃建設和保護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油氣“十四五”規劃落地實施,加快管道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做好管道保護。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新部署,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指明方向。
2022年5月
5月25日,財政部印發《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財資環〔2022〕53號)。
5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完善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氣化服務定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發改價格〔2022〕768號)。
2022年7月
7月12日,國家管網集團與浙江省能源集團在杭州舉行浙江省天然氣管網融入國家管網簽約儀式。
7月24日,國家能源局在北京組織召開2022年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全國能源系統和油氣行業堅定不移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實現勘探大突破、原油穩增長、天然氣快上產。會議要求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牢守住油氣戰略安全底線,以國內油氣增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2022年8月
8月29日,中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2022年9月
9月14日,中國南海鶯歌海東方1-1氣田東南區樂東塊開發項目投入生產,中國自主研發的首套深水水下生產系統正式投入使用。
9月16日,中俄東線南段天然氣管道安平—泰安段正式投產,東部能源通道進一步完善,環渤海地區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高。
9月28日,西氣東輸四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正式開工,年設計輸量為150億立方米,預計2025年建成投產,建成后將與西氣東輸二線、三線聯合運行,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送能力達到1000億立方米。
2022年10月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確保能源安全。
10月1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9部門發布《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國市監計量發〔2022〕92號)。
10月18日,金石103HF探井獲高產穩產工業氣流,首次在寒武系筇竹寺組取得頁巖氣勘探的重大突破,開辟了頁巖氣規模增儲新陣地。
10月19日,中國海南島東南部海域瓊東南盆地再獲勘探重大突破,發現了中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氣田寶島21-1,探明地質儲量超過500億立方米,實現了松南—寶島凹陷半個多世紀來的最大突破。
10月27日,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田焦頁18-S12HF井順利完井,完鉆井深7161米,其中水平段長4286米,水平段“一趟鉆”進尺4225米,標志著中國頁巖氣超長水平井鉆探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11月
11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環資〔2022〕803號)。
2022年12月
12月1日,中國最長煤層氣長輸管道——神木—安平煤層氣管道工程全線貫通。該管道全長約618千米,輸氣能力為50億立方米/年。
12月7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泰安—泰興段正式投產,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在江蘇泰興正式聯通。
12月27日,長慶油田2022年天然氣產量達到500.6億立方米,中國建成首個年產500億立方米特大型產氣區。
12月30日,202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2023年能源工作要全面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堅定推進綠色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能源保障。
2023年1月
1月1日,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全面介紹了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市場交易和履約情況。
1月3日,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印發礦業權出讓交易規則的通知》(自然資規〔2023〕1號)。
1月4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23年能源監管工作要點》(國能發監管〔2023〕4號)。
1月5—6日,土庫曼斯坦總統謝爾達爾·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宣布建立中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同時強調兩國天然氣合作的重要性,認為該領域合作正形成生產、管道運輸、貿易、金融、工程服務“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格局。
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塔里木油田公司輪南油氣儲運中心西氣東輸第一站克拉集氣區。總書記強調,能源安全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中央企業是能源保供的“頂梁柱”,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舉全力增產保供,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1月18日,國家能源局在北京召開2023年監管工作會議,全面推進高質量監管,助力能源高質量發展。
1月31日,中國與俄羅斯聯邦政府代表簽署《關于通過中俄遠東管道自俄羅斯聯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天然氣的合作協議》。
2023年3月
3月19日,南海珠江口盆地恩平15-1平臺正式開啟二氧化碳回注井鉆井作業。這是中國第一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預計高峰階段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50萬噸以上。
3月2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國能發油氣〔2023〕21號),提出加快構建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模式。
3月24日,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財綜〔2023〕10號)。
3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能發科技〔2023〕27號)。
2023年4月
4月6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2023年全國油氣管道規劃建設和保護工作會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能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持續推進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完善“全國一張網”,統籌做好管道保護工作。
4月8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四川內江頁巖氣井——資201井測試獲穩定日產氣量73.88萬立方米,這是中國首次在距今5.4億年的寒武系古老頁巖地層鉆獲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高產工業氣流。
4月1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國能發規劃〔2023〕30號)。
2023年5月
5月6日,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自然資規〔2023〕4號)。
5月28日,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示范項目二氧化碳管道輸送工程順利建成,為國內首條百萬噸、百千米二氧化碳輸送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