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需求增長仍以“復蘇”為主
今年以來,國內天然氣消費規模止跌回升,供應總量保持增長,供需形勢趨于寬松,天然氣市場逐步修復2022年的異常下挫,重回增長軌道。
1~9月,在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國際天然氣價格明顯回落、去年低基數三重因素共同支撐下,全國天然氣消費規模283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7%。
今年的需求增長仍以“復蘇”為主,1~9月,天然氣消費的四類主要用戶,即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和化工原料,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1~9月,我國天然氣供應規模291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7%。其中,國產氣供應量171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1%,與近5年平均增速持平;進口管道氣513億立方米,增速5.6%,較去年同期的9.7%明顯回落;進口液化天然氣(LNG)觸底反彈,在新增合約陸續開始供應和國際氣價下行兩方面因素推動下,共進口72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1%,但距離2021年同期的826億立方米仍有明顯差距。
進口天然氣價格繼續分化。1~9月,我國天然氣進口均價2.66元/立方米,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回落,但進口管道氣和LNG價格受國際油、氣價格走勢和去年基數差異影響出現分化。進口管道氣均價2.02元/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上漲16.6%,主要原因為價格掛鉤原油且存在數個月的滯后期;進口LNG則跟隨國際氣價走勢變化,均價3.12元/立方米,較去年同期降低15.8%。
新簽長期購銷協議延續增長態勢。鑒于近年來國際氣價的大幅漲落,為保證未來資源平穩供應,國內企業繼續積極簽署新的LNG長期購銷協議。2023年以來,國內企業共簽署LNG中長期購銷協議8份,合計規模1070萬噸/年,相當于2022年簽約量的58%。
供暖季需求仍存在變數
今冬明春天然氣需求在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去年基數影響下,增速預計將小幅回落;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帶來暖冬,進一步抑制冬季需求增長。
今年7月以來,國家在擴大汽車和電子產品消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調整房地產政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市場信心得到初步提振。特別是三季度以來,宏觀經濟數據持續改善,代表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外貿的進出口商品總值(人民幣計價)和體現投資的當月固定投資規模連續回升。
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達到4.9%,超出市場預期,這表明經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壓力,總體上持續恢復向好。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國際政治局勢和經濟滯脹等方面影響,外貿需求仍存在一定變數。
除宏觀經濟外,今冬明春各用氣結構增長也存在政策和價格方面的不確定性。國家氣候中心判斷,今年有較大概率出現中等強度厄爾尼諾現象,并達到峰值,可能導致暖冬現象出現。
在基準情景下,總體延續當前政策支持力度和經濟復蘇進程,今冬明春出現中等強度厄爾尼諾現象,華北地區氣溫偏高1~2攝氏度,南方地區接近常年,預計供暖季天然氣需求量增長4.9%。
在積極情景下,全球經濟好轉再次提振外需,中美經貿關系有所改善,中歐電動汽車貿易爭端問題得到解決,外貿進出口明顯回暖,厄爾尼諾影響低于預期,今冬明春氣溫維持常年同期水平,預計供暖季天然氣需求量增長7.2%。
在兩種需求情景下,2023~2024年供暖季高月均出現在1月,較上個供暖季推遲一個月,這考慮到兩個供暖季節日因素的差異。2024年春節(2月10日)較2023年春節(1月22日)推遲,春節假期對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影響時段集中在2月。因此,2024年1月在氣溫觸底和節日前趕工雙重因素影響下成為本供暖季需求規模和同比增速的雙重高月,而2月受春節影響,將難以再現2022年2月和2023年2月的高速增長情景,預計月度需求量較2023年2月將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綜合考慮經濟復蘇預期和氣溫偏高1~2攝氏度的情景假設,預計今冬明春供暖季日峰值高度為13.8億~14.8億立方米,較2022~2023年供暖季峰值(13.2億立方米/日)有明顯上漲。根據往年寒潮規律,日峰值需求預計將出現在2023年12月下旬至2024年1月上旬。
天然氣供應將保持總體寬松態勢
在供應側,國產氣平穩增儲上產,進口氣增速明顯回升,儲氣庫存氣量達到歷史高位,2023~2024年供暖季國內天然氣供應將繼續保持總體寬松態勢。
其中,國產氣參考往年增速,預計供應量為1052億立方米。進口管道氣中,中俄東線將繼續按合同增供;中亞管道近年來冬季頻繁短供,但2023年土庫曼斯坦總統兩度來華訪問,且烏茲別克斯坦已經打通了從俄羅斯進口的通道,中亞和我國“爭氣”的現象預計將有所好轉;預計中亞、中俄和中緬三大陸上進口通道合計進口量278億立方米。進口LNG方面,在2022~2023年供暖季基礎上考慮新增長期購銷協議,預計進口規模增至418億立方米。儲氣設施方面,我國2022年底已建成各類儲氣庫(群)24座,形成工作氣量192億立方米,在進入供暖季前已完成注氣工作;沿海LNG接收站儲罐合計罐容1368萬立方米,折合儲氣能力85.5億立方米,以高庫存迎接供暖季到來。
計算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LNG和儲氣庫庫存,并扣除出口我國港澳地區部分后,預計總供應規模達到1923億立方米,超過基準情景需求68億立方米,如再加上LNG罐容庫存、2022~2023年供暖季儲氣庫剩余庫存,以及國際氣價走低后LNG現貨采購規模的增長,也可以滿足積極情景下1928億立方米的需求。因此,在當前國際氣價預期和不出現計劃外極端天氣的前提下,2023~2024年供暖季國內供需保持總體寬松態勢,但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仍需警惕極端寒潮下可能出現的短時、局地供應緊張現象。
今冬明春保供工作建議
今冬明春相對寬松的國內外供需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天然氣供應企業資源籌措的成本和壓力,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天然氣的民生屬性和供暖季的敏感性決定了企業在這一時期仍然要全力以赴。
第一,高度關注超預期因素變化,做好雙向調節準備。
與往年相比,今冬明春供暖季的特點在于經濟和氣候這兩大影響因素都存在較為明顯的不確定性,市場走勢同時具備向上和向下兩個方向變化的可能。如經濟復蘇疊加2024年春節假期靠后和氣價走低因素,可能會推動用氣規模和日峰值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如果經濟復蘇滯后,厄爾尼諾現象強于預期,則可能導致用氣需求明顯偏離預期。此外,寒潮、海冰、凍雨等極端天氣也會對局部地區的短時供需帶來顯著影響。因此,天然氣供應企業需要高度關注宏觀經濟指標走勢、氣象部門定期發布的天氣公報預報及重點地區的產業活躍程度和極端天氣,及時預判市場形勢變化,盡量減小對天然氣供應的影響;需要提前編制應對預案,考慮供不應求的壓減方案和供過于求的調峰用戶啟動方案,并根據市場變化適時啟動預案;設施預留雙向調節能力,在實現國家要求儲氣目標的前提下,預留一定儲氣能力,避免下游市場不及預期帶來的“憋壓”“憋罐”現象和LNG船舶滯期損失。
第二,著力提升應急調節能力和管理水平。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深化油氣儲運體制改革,發揮好儲備的應急和調節能力”。我國近年來儲氣調峰能力快速提升,但多數設施仍按照“注氣期平穩注入,采氣期平穩采出”設計注采能力,最大日注采能力難以滿足突發應急注采需求,同時,由于儲氣設施和外輸管道由不同主體投資建設,也存在管輸瓶頸制約設施注采能力發揮的現象。從近幾年運行情況來看,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又進一步催生了氣電頂峰應急運行需求。儲氣庫、LNG接收站等儲氣設施能否在關鍵的幾天或一兩周時間內連續高負荷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年保供任務能否圓滿完成。因此,有必要聯合油氣、管網、氣象和電力等多部門,科學預測未來我國儲氣和應急調節需求,系統梳理儲氣設施建設潛力和可能存在的外輸瓶頸,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確保天然氣“進得去,出得來”。
第三,“第二梯隊”規模和影響力持續擴大,應承擔起相應儲氣調峰責任。
我國當前儲氣調峰責任的劃分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國家管網承擔合同量10%的儲氣能力,城市燃氣企業承擔5%,地方政府承擔1%。在全國資源均由三大石油公司和國家管網組織供應的前提下,3個環節儲氣責任合計為16%左右,基本滿足季節調峰需求。隨著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以城市燃氣企業為代表的進口主體(簡稱“第二梯隊”)開始直接進口天然氣供應國內市場,規模持續攀升。據我國LNG進口和長期購銷協議簽約情況的統計,2023年,“第二梯隊”已履約的LNG長期購銷協議為1288萬噸,占全國已履約LNG長期購銷協議的19%;預計2025年為1795萬噸,占比為23%;預計2030年為2747萬噸,占比達27%。因此,“第二梯隊”也需要承擔作為天然氣供應者的儲氣調峰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