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8日訊 11月28日,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正式實現通氣運行。該管線年供氣將達到36億立方米,每年可替代標準煤消耗536萬噸。青島由“西氣東輸”管輸天然氣的末端變為液化天然氣(LNG)氣源的首端,可以滿足全市未來中長期的天然氣用氣需求,為青島市東岸主城區實現無煤化供熱提供十足“底氣”。
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4.5億元,自2021年12月30日正式啟動,于2022年12月完成主線建設。管線自中石化東干線膠州分輸站起,途經膠州市、城陽區,從女姑口大橋西入海,經鎮平路調壓站上岸后,與市區“三橫四縱”次高壓燃氣管線對接,并向南延伸至華電青島發電廠,可滿足沿途上合示范區、高新區以及東岸城區大型燃氣發電項目、“煤改氣”工程的用氣需求。
該管線總長72公里,其中陸地段約60公里,下穿膠州灣海底段約12公里,沿線地質及海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罕見。“為建設這72公里復雜地質的燃氣管線,我們打起百般精神,群策群力使出了72般武藝。”負責該項目建設的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洪波介紹,整條管線跨越鄉鎮、街道及行政村60余個,穿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市政及其他等級道路35處,穿越大、小型河流池塘50余處,大沽河定向鉆從河面下27米穿越,相當于九層樓高的深度,水平長度2482米,刷新了國內直徑1016毫米城市燃氣管線水平定向鉆穿越長度記錄。“為推進項目建設,我們累計投入施工機組39個,設備314余套,船舶21條,施工人員600余人。首次采用智慧化工地管理模式現場采用掛圖作戰+視頻監控;采用國內領先的全自動焊機和全機械化防腐補口技術,焊口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工程總包單位、中石油管道局總經理助理黃誠介紹到。面對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阻力重重。參建單位齊心協力,反復踏勘,優化路由設計;陸海聯運,多路調配材料;數易其稿,鎖定施工策略,通過見縫插針、壓茬推進施工模式,最終按期實現了主線建設和通氣調試。
該項目創造了國內城燃行業四個第一,即:涉海距離最長(12公里)的城市燃氣管線;首條正下穿跨海特大橋的城市燃氣管線;首條采用陸對海定向鉆工藝敷設的城市燃氣管線(穿越長度1402米,深度45.2米);水平定向鉆穿越距離最長(2482米)的城市燃氣管線。同時該項目也創造了省內城燃行業六項第一,首條涉海的城市燃氣管線;管徑最大(DN1000)、年輸氣能力最大(36.7億方);首條采用光纖震動檢測技術的城市燃氣管線;頂管距離最長(400米);建設規模最大、處理能力最大(116 萬方/小時)的城市調壓站;首次采用數字化交付的城市燃氣管線。
作為董家口LNG氣源輸青大通道的關鍵一環,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的建成和投運,實現了36億立方米/年的輸氣能力,滿足沿途上合示范區、高新區以及城區大型燃氣發電項目、“煤改氣”工程的用氣需求,并可滿足島城未來20年發展用氣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536萬噸、減少碳排放5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1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4320噸,進一步助力青島市實現“雙碳”目標。
同時,該項目也將與“十四五”期間實施的董家口LNG碼頭項目、全域“煤改氣”項目協同一體,一舉改變了青島市處于“西氣東輸”末端的困局,由管輸燃氣的末端,成為東接LNG碼頭的首端,也打破了過去冬季用氣高峰導致的氣荒、停氣、限氣等隱患的局面,在“氣價雙優”滿足青島市城市用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輻射周邊華東區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為做好華電青島兩臺9F機組熱電聯產機組的供氣工作,青島能源集團通過精心的準備,科學、高效的完成了前期置換工作。整個置換作業歷時8天,通過氮氣置換和天然氣置換兩個環節,將管道內注滿天然氣,并依次完成三級升壓,管壓由1MPa升至4MPa,整個置換調試共投入液氮60噸、天然氣220萬立方米,滿足華電青島9F項目用氣需求。
“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項目是青島市重大戰略工程,是一項承載著青島市能源安全的保障性工程,是一項開創了國內四個第一的創新工程,是一項凝結了各方智慧汗水的攻堅工程,更是一項引領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轉型工程。”青島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海濱在致辭中介紹,“以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正式通氣為契機,能源集團將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城市更新發展大局,在做好海底管線安全高效運行后半篇文章的基礎上,加快推進LNG戰略儲備庫和配套管線等重大項目建設,奮力構建起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內暢外通的管網輸配體系和靈活高效的儲備調峰體系,為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能源引擎,譜寫青島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