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系統的可持續轉型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10月27日,清華大學發布《2023世界能源可持續性評價報告——聚焦“一帶一路”》(以下簡稱《報告》),系統分析了140個國家和地區能源可持續性的時空特征,為處在不同地理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提供能源戰略方面的建議。《報告》顯示,2011-2020年,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可持續性快速增長,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指出,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將充分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資源、技術互補的優勢,為能源匱乏國家獲得清潔高效的能源提供幫助。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中國致力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的項目合作。“中國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統籌謀劃,在不斷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構建新能源體系,推動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目前,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已超過13億千瓦,10年增長了3倍,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50%以上。”
“世界各個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各地區得分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魯璽表示,從共性可看出,能源清潔度對各個地區而言都是掣肘2030世界能源可持續性目標(SDG7)實現的重要因素,而低清潔度的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比例較低,全球比例為 11.5%。”
《報告》顯示,分地區看,對撒哈拉以南地區而言,能源需求的滿足是能源可持續性的最大短板;南亞、中東與北非、東亞三個中等水平地區的共性問題表現為能源清潔度過低;歐洲和美洲地區的能源可持續性表現較好,目前實現SDG7的瓶頸在于能源清潔性的提升速度能否進一步加快。
與此同時,雖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能源可持續性水平上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要看到差距。“在能源可及性、能源清潔度和能源效率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清潔、炊事燃料普及率、電氣化率、可再生能源比例、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和能源強度五項指標上。”魯璽進一步表示。
《報告》顯示,如果仍以2011-2020階段的速度增長,2030年世界能源可持續性得分僅能達到SDG7目標值的90.3%,而實現SDG7的路徑則需要2021-2030階段的能源可持續性以原增速2.4倍的速度(即年均增長率1.8%)上升,這意味著實現SDG7目標迫切需要全球能源系統在2030年前加快可持續轉型速度。
魯璽建議,應關注能源可持續性各維度的協同發展,避免因片面關注單一維度發展而導致其他維度的倒退,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可作為推動加速轉型和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還要加強全球和區域合作,另外關鍵技術進步對能源可持續性發展也有巨大推動作用。碳捕集利用與風能、氫能等關鍵技術快速商業化運用,將在清潔度、可靠性、可及性等多個方面推動能源可持續性發展,也是實現全球2030年SDG7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