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天然氣調峰儲氣庫——榆37儲氣庫集注站工程日前在陜西榆林正式開工。作為鄂爾多斯盆地最大儲氣庫,榆37儲氣庫設計總庫容97.2億立方米,工作氣量27億立方米。項目建成后,將對完善我國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提升天然氣管網儲氣調峰和應急保障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快速攀升,配套儲氣庫建設加快推進,儲氣能力大幅提升。但在業內看來,當前我國整體儲氣能力相較天然氣消費量仍偏低,需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推動儲氣庫實現更高水平發展。
儲氣庫建設加快推進
我國地下儲氣庫建設起步較晚,1975年開始在大慶喇嘛甸進行探索,上世紀90年代將研究和設計提上重要日程,2000年在大港投運第一座商業儲氣庫。2010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全面加快儲氣庫選址設計和工程建設,儲氣庫建設駛入快車道。
2017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綱領性文件,要求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極大推動了我國儲氣庫建設步伐。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已建地下儲氣庫(群)33座,其中氣藏型儲氣庫29座,鹽穴儲氣庫4座。設計總工作氣量超300億立方米,形成調峰能力230億立方米,高峰采氣能力近3億立方米/天。這些儲氣庫主要由中國石油、國家管網、中國石化三家央企運營,儲氣庫數量占比97%,工作氣量占比98%以上。
以中國石油為例,作為我國地下儲氣庫的重要建設者和主力軍,該公司已建成地下儲氣庫22座,目前運營18座,全口徑工作氣量196億方,占國內總工作氣量的85.2%。中國石油儲氣庫管理中心相關專家日前在第六屆重慶油氣論壇夏季峰會上介紹,2021年,中國石油高峰采氣能力為1.6億方/天;2022年達到1.85億方/天,同比凈增2500萬方/天;2023年達到2.15億方/天,同比凈增3000萬方/天,工作氣量占集團天然氣年銷售量比例由“十三五”末的6.7%增至2023年的8.5%。
儲氣能力仍顯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儲氣庫建設加快推進,但在近年天然氣發展勢頭強勁的背景下,我國儲氣能力仍顯不足,成為制約天然氣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由2010年的1076億立方米增至2023年的3945億立方米,復合增長率達9.7%。相較之下,230億立方米的調峰能力略顯不足。
“儲氣調峰能力不足是我國能源安全的重大薄弱環節。”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天然氣經濟研究所專家王盟浩在上述會議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量比重在2.0%—8.3%之間,遠低于12%—15%的國際平均水平。“按照國際經驗,儲氣能力需達到消費量的10%—15%。”
在王盟浩看來,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對儲氣調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以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季節性調峰矛盾將更加突出,形成冬夏兩峰,預計占天然氣年消費量的20%。”
國家能源局2021年9月發布的《全國儲氣能力建設實施方案》要求,2025年全國集約儲氣能力達550億—600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的12.7%—13.9%,2030年達到600億—700億立方米,2035年達到700億—800億立方米。
整體來看,我國儲氣能力建設任務仍然艱巨。“當下,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加劇,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必須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儲氣設施建設能應對季節性和突發性供需變化,提升應急調度能力,應對極端天氣、地緣沖突等突發事件,保障能源安全。”王盟浩表示。
商業化運營是關鍵
在業內看來,儲氣庫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風險高等特征,由于缺乏商業化運營機制和配套體系,導致我國儲氣庫成本回收難,企業投資意愿不足,目前主要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及國家管網為主。因此,如何進一步推動儲氣庫商業化運營,成為加快我國儲氣能力建設的關鍵。
早在202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就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運營模式,完善投資回報渠道。鼓勵在運營的儲氣設施經營企業率先推行獨立運營,實現儲氣價值顯性化,形成典型示范效應。
此后,相關企業聯合交易中心推出多種儲氣服務產品,定期向社會公布剩余儲氣能力,探索推動儲氣服務實現真實的市場價值。例如,國家管網2023年11月30日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開展金壇儲氣庫儲氣容量競價交易,將金壇儲氣庫剩余能力出讓,為托運商提供注氣、儲氣、采氣等服務。儲氣服務費采用兩部制計價,包括儲氣容量費、注采氣服務費。
不過,與國外儲氣庫商業化程度相比,當前我國儲氣庫商業化運營仍處探索階段,需進一步完善相關運營機制和配套體系,激活參與主體,推動儲氣庫真正實現獨立商業化運營。
“國內儲氣庫價值將逐漸呈現,對產業價值的關注將轉向對財務價值的關注。”王盟浩表示,當前市場環境為儲氣庫商業化提供了良好基礎,未來需求穩步增長。“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和商業運營模式創新,中國儲氣庫行業將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保障能源供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