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鑒于工業需求仍然疲軟、企業情緒持續消極,德國工業在年內出現明顯起色的可能性不大。
△德國聯邦統計局官網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8月工業新訂單銳減受運輸設備制造業大宗訂單減少的影響明顯,但排除這部分訂單后的環比減幅仍達到3.4%,問題出在哪兒了?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能源上!
“歐盟永遠不能說自己的天然氣供應是安全的”
工業生產消耗了德國總能源消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以化學、金屬、玻璃、陶瓷等為代表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又占了工業能源消耗的絕對大頭。
據統計,直到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之前的2021年,這些行業大約要消耗德國77%的工業能源,以要素成本計算創造了17%的總增加值,雇傭了約15%的工人。
△德國聯邦統計局官網截圖
長期以來,天然氣都是德國最重要的能源,不僅用于取暖發電,而且還被用作化學工業的原材料。
然而隨著西方從2022年3月開始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運,歐洲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德國的能源密集型工業產出隨之大幅下降。
△德國聯邦統計局官網圖表
工業在德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工業訂單的減少意味著需求的不振和經濟的疲軟。
德國主要研究機構近日發布的德國經濟秋季聯合報告預測,今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0.1%,連續第二年萎縮。
△彭博社報道截圖
俄羅斯天然氣的斷供以及能源轉型的艱難,不僅已經顯著威脅到了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對整個歐盟經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日,由歐洲央行前行長、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為歐盟編寫的《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提到了歐洲經濟面臨的幾大挑戰,其中首要的就是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消失”。
報告指出,目前歐盟的天然氣零售和批發價格是美國的三至五倍,已經成為阻礙歐盟能源密集型產業和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截圖
而在美國能源企業借機向歐洲大量出售高價液化天然氣的同時,有分析指出,就算歐洲愿意吃這個虧,未來的天然氣供應也還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之前,歐盟45%的進口天然氣來自俄羅斯。雖然在對俄制裁后,歐盟實現了將天然氣總需求減少15%并使儲氣量達到90%的目標,但歐洲審計院(負責審核歐盟預算執行等方面情況的歐盟五大機構之一)的一份最新報告警告稱,歐盟應對措施的有效性仍不明朗,其天然氣供應仍無法防范潛在的未來危機。
原因就在于,歐盟只是將過去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轉向了對進口液化天然氣的依賴,而這種依賴帶來了結構性價格上漲的風險。
報告由此得出結論:歐盟永遠不能說自己的天然氣供應是安全的。
△德國“清潔能源”新聞網報道截圖
“現在談論歐洲結束對俄依賴還為時過早”
事實上,已經有媒體警告,正是因為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的不靠譜,歐洲或將很快迎來新一輪天然氣危機。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文章就提醒說,自俄烏沖突爆發至今,北半球已經過去的兩個冬天都是暖冬,但今年冬天不大可能如此溫和,恐將使歐洲的取暖和發電對天然氣的需求驟增。
而同時,對于歐洲等地變得極其重要的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可能很快將面臨“第一次真正的考驗”——目前作為全球基準的亞洲液化天然氣價格依然徘徊在每百萬英熱單位13美元以上的價位,幾乎高于除2022年“天然氣恐慌”階段之外的任何時候。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文章截圖
更大的問題是,通過制裁等手段阻止歐洲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美國,自己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卻在關鍵時候掉了鏈子。
美國眼下最頭疼的是得克薩斯州“黃金通道”液化天然氣項目主承包商的破產。加上其他一些規模較小項目的進展不順,美國原本預計要在2025年前新增的每年2500萬至3000萬噸液化天然氣產能可能會大幅縮水到1500萬噸。
文章認為,雖然歐洲短期內不至于“彈盡糧絕”,但其天然氣儲備將快速消耗。為此,歐洲將不得不與亞洲爭奪海運液化天然氣,從而推高現貨價格。屆時,歐洲國家的政府、公共事業公司和消費者將別無選擇,只能承擔更高的能源成本。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文章截圖
英國“特立獨行”新聞評論網的文章也認為,盡管有西方輿論稱歐洲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經實現了對俄羅斯天然氣的獨立,但這很可能只是“下一場風暴前的平靜”。
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剖析指出,化石燃料的使用遵循商業周期:在經濟擴張時,使用量增加;在經濟衰退時,情況正好相反。這意味著,一旦歐洲經濟重新開始增長,能源消耗將隨之增加,問題是這些能源將從哪里來。
△英國“特立獨行”新聞評論網報道截圖
文章稱,完全放棄俄羅斯天然氣將在多方面給歐洲的企業和消費者帶來新的負擔。事實上,歐洲公眾和越來越多的歐洲政客都反對能源獨立于俄羅斯。考慮到目前的政治趨勢,現在談論歐洲結束對俄依賴還為時過早。
“這可能是一個暫停,一旦能源需求再次回升,使用俄歐之間現有輸氣管道的誘惑將難以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