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天采集一次到15分鐘采集一次,甚至重點用戶可以1分鐘采集一次,搭配高速電力線載波通信模組的智能物聯電能表大大提高了用電信息采集的效率。”10月12日,在國家智能電網量測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計量研究所所長郜波向前來采訪的記者介紹。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組織計量服務新質生產力調研行活動,先后到訪了國家智能電網量測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運載火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先進鋼鐵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單位。這些計量測試中心是如何嵌入工業生產、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記者進行了采訪。
提升計量水平助力產業補短板
計量被譽為工業生產的“眼睛”和“神經”,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石。自2013年開始,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地開展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已批準籌建66家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其中23家已通過驗收正式成立。
正如專家所言,“只有測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測得準才能造得精”。我國在產業基礎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與“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密切相關,因此產業基礎薄弱問題的破解需要更先進的計量測試技術、更強的計量能力和更高的測量水平。
“以智能電網為例,因為涉及的內容點多面廣,存在著諸多‘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問題。為破解難題,國家電網公司于2017年2月16日向原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籌建國家智能電網量測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申請,2021年1月16日該中心通過驗收。”郜波說。
據介紹,智能電網中的量測系統可以評估電網設備的健康狀況和電網的完整性,實現表計自動抄收、用電信息監測、電能質量分析和有序用電管理等,可以促進能源生產者、電網運營商、消費者的多方互動,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充換電和新能源接入,輔以靈活的電價政策,激勵用戶主動地根據電力市場情況參與需求側響應。
而在國家運載火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記者了解到,該中心緊密結合載人航天“四步走”研制流程開展先進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解決多項型號“不可檢不可測”難題。他們還研制調頻激光雷達掃描儀,解決CZ-5大型運載火箭垂直裝配、嫦娥工程“鵲橋”中繼星網狀天線測量難題。
測得準、效率高、測試結果可溯源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都需要以計量測試技術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為前提,計量技術發展應當面向產業需求,并與產業創新發展深度融合。
計量如何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記者在國家先進鋼鐵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找到了答案。
這個中心于2022年1月獲批籌建,依托單位是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鋼研納克)。“智能化儀器和全自動試驗室的應用,大幅縮短了煉鋼時間,提高了冶煉效率,減少了污染物和碳排放。”鋼研納克董事長楊植崗告訴記者。
據楊植崗介紹,該中心旨在建成“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先進鋼鐵材料產業計量測試體系,實現先進鋼鐵材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相關質量參數測得出、測得準、效率高、測試結果可溯源,且計量器具有保障。
嵌入現代產業體系全鏈條全過程
事實上,計量正越來越直接地嵌入現代產業體系全鏈條、全周期、全過程,實現實時在線精準測量和最佳控制,為服務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有力支撐。
港珠澳大橋工程海底沉管順利對接,自主研發的監測系統打破國外壟斷,用“海底天眼”成功破解精度控制難題,彰顯了中國計量品質;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出塢,從“靜態建造”轉向“動態調試”,計量為海工裝備投入運營保駕護航;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儲供能裝置等多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發計量測試技術和裝備,為促進新能源汽車規模化推廣應用、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貢獻計量力量。
記者在國家運載火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了解到,該中心不僅有力支撐了以“重型運載火箭、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任務實施,還率先布局人工智能計量學,搶占人工智能計量測試戰略高地。“隨著科技的發展,測量正從物理域向認知域延伸。”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裴雅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