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為進一步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中國海油(600938)落實落地,切實把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中國海洋石油報》、中國海油官微開設“改革再深化 海油再出發”專欄,聚焦中國海油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生動實踐和具體舉措,持續推出相關報道。
“新”鏈串起“天然氣+”聚能環
——中國海油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記者一線行①
10月22日,隨著一聲汽笛劃破長空,一艘裝載著液氫保冷罐式集裝箱的運輸船抵達深圳鹽田港(000088)。
由中國海油執行的液氫跨洋運輸示范項目“首航”成功,這不僅是我國引進的首船噸級以上液態氫,還創造了國際液氫跨洋運輸的最遠距離,為液氫貿易、跨洋運輸和利用作出有益探索。
氫能由于能量密度高、清潔無污染,被譽為“21世紀終極能源”。如今,氫能正以其突出的降碳競爭力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和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正在制定氫能戰略,近年來不少能源企業加緊探索氫能的開發利用。
首船液氫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不僅豐富了我國清潔能源版圖和布局,更為加快培育發展海洋能源新質生產力增添活力,為構建清潔能源產業鏈下出又一“先手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沿海岸線望去,由北至南,在江蘇鹽城、浙江寧波、廣東珠海,三大千萬噸級LNG(液化天然氣)儲運基地正在有序建設。一座座儲罐拔地而起,為能源保供和地區發展增添不竭動力。
由內生發,向外拓展,天然氣“家族”不斷壯大。“天然氣+船”,我國最大規模LNG運輸船“綠能灜”奔赴大海,推動綠色航運高質量發展;“天然氣+冷”,全國首個液化天然氣冷能養殖示范項目在廣東大鵬迎來首批水產豐收,項目設計年產量可達5萬公斤……
從一條線到一張網,縱橫交錯,內暢外聯,串起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發展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離不開完善的科研體制機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圍繞天然氣制儲運、電力與新能源、低碳技術開發與利用三個核心劃分出“天然氣+”14大技術體系,形成“天然氣+”產業技術布局,成立專項研究小組,重點突破核心技術難題;目前已申報技術專利達760余項。在“天然氣+”的圖譜中,“天然氣+氫”就是其中關鍵部分。
作為國內最大、世界第二大LNG進口商,中國海油掌握著LNG全產業鏈自主核心技術,有著豐富的LNG國際貿易經驗。中國海油熟悉了“液態的氣”,又圍繞“液態的氫”做起了文章。為盡快打通氫能“制儲運用”全鏈條發展,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成立“天然氣+氫”關鍵技術研發團隊,開發出一套液氫接收、存儲、外輸的關鍵技術和方法。
運輸船從歐洲鹿特丹港揚帆起航,跨越大西洋至好望角,穿過馬六甲海峽,最終抵達深圳鹽田港。航程近1.3萬海里,耗時超過一個半月。如何保障液氫“平安”抵達?
“為確保首次液氫順利通關并安全接卸,我們針對液氫長距離跨洋運輸產業鏈,系統性開展運輸工藝技術、裝備技術、安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突破液氫罐箱海運工藝控制技術、全產業鏈定量化風險識別技術、港口液氫2.1類危化品‘船邊直提’接卸等系列技術難題,打通安全通道,確保項目‘首航’順利。”項目負責人肖立介紹。
加快培育發展海洋能源新質生產力,中國海油正通過聚焦清潔能源氫能產業,著力打造繼LNG貿易鏈之后開辟出又一具有海油特色的清潔能源發展道路。從科研體制機制的建立到核心技術的落地應用,中國海油正在用實際行動為清潔能源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作出新的貢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可靠支撐。
碼頭上,裝載著液氫的集裝箱緩緩落在運載車上,首船液氫順利完成接卸,它將被陸續送往生產、科研等單位進行下一步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