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后,該論壇發布了《多哈宣言》,表示論壇各成員國將參照石油及石化產品價格用積極手段來調整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以保護各成員國利益。這不禁讓人多了一份遐想:天然氣卡特爾是否會更進一步,在世界天然氣市場掀起更大波瀾。
老調重彈?
2001年成立以來,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時有傳出建立天然氣歐佩克的驚人之語。今年發布的《多哈宣言》,則進一步以共同宣言的形式明確表示,將加強各成員國間的溝通協調,并將在天然氣出口國和消費國間建立有效的對話渠道,以確保天然氣市場的透明性、穩定性及持續增長。
實際上,天然氣出口國論壇對天然氣資源的控制,并不遜色于歐佩克對石油資源的控制。該論壇于2001年由伊朗、俄羅斯和卡塔爾發起成立,秘書處總部設在多哈,迄今有正式成員國12個,以及挪威、哈薩克斯坦等4個論壇觀察員國。目前,論壇成員國天然氣儲量已占世界總量的73%,全球天然氣消費總量的70%來自論壇成員國。
隨著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占比逐年提升,2010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已占一次能源消費的24%左右。去年以來,日本核泄漏后各國對核能利用的反思,以及各國紛紛推行節能減排措施,更讓這一相對清潔、高效的能源備受青睞,也讓今年該論壇的召開多了一份關注。
論壇成立之初,伊朗就曾提出要成立天然氣卡特爾,加強各出口國的協調,不過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就明確表示,俄羅斯沒有成立類似卡特爾的計劃。利比亞等成員國與會官員和很多業界人士則認為,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目前只是一個成員國互通信息的平臺,要轉變成類似歐佩克那樣的政策制定和調整的機構難度很大。之后在2008年和接下來的幾年里,卡塔爾等國也曾多次提出類似想法,但依然應者寥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夏義善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這個組織的發展。在他看來,如果與石油、煤炭燃燒所形成的熱值對比,目前天然氣價格確實偏低,現在天然氣出口國想隨油價變動來提高氣價、增加利潤本身無可厚非。但天然氣市場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天然氣不同于石油有一個統一的全球市場,所以要隨油價變動來提高天然氣價格很難實現。“不過,從部長級別的論壇升格為首腦級別的峰會,還是反映了各天然氣出口國對提高氣價和在世界天然氣市場的話語權的一種訴求和努力。”夏義善說。
先天不足
多年來,天然氣出口國論壇一直都沒有放棄形成一個隨油價變動調整天然氣價格的努力,但從一開始就有很多聲音懷疑這種做法的可操作性。質疑者認為,天然氣的供應大量通過管道和長期合約實現,難以協調,不像石油存在一個統一靈活的全球市場。事實上,天然氣出口國每次努力落空的很重要原因就是這一先天不足性。
至少從目前來看,天然氣市場更多還只能依靠天然氣供需雙方通過談判、協議形成價格。“既然是談判、協議形成長期合同和價格,就需要雙方的真正協調配合,在天然氣供應渠道較多的前提下,你單方面提高和調整天然氣價格對方就很可能不接受。合作都不存在了,還談什么提高價格、增加收益。”夏義善說。
有鑒于這一先天不足,這些年來卡塔爾等國開始大力推動液化天然氣(LNG)的發展。截至到2010年,世界LNG需求已增至4760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的10%~12%。天然氣經過壓縮液化成為LNG之后,就可以像石油一樣,較方便地輸送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這樣會使天然氣卡特爾的操作變得容易一些。
顯然,隨著LNG份額逐漸增加,天然氣市場的靈活性正在提高,建立天然氣卡特爾的條件也在逐步成熟。
然而,盡管近幾年LNG發展很快,但世界大市場依然沒形成,LNG各個地區的合同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也都不一樣,依然是點對點的供應合同為主,沒有長期價格合同的LNG交易只占LNG市場的1/5,這種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從LNG的進口再到消費者正常使用,還需要經過接收站、再氣化、管輸等一系列系統配套工程跟進,需要這些基礎設施的先期較大投入,所以LNG的發展依然受限頗多。”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說。
另外,對于俄羅斯、伊朗和卡塔爾三個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的發起國來說,盡管他們在提高天然氣市場的話語權和天然氣價格的控制權方面始終在發力,不過方向不太一樣。
俄羅斯是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大國,天然氣主要通過管道出售給其他國家。目前,卡塔爾的探明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雖然卡塔爾的天然氣品質優良,但是受限于開采、存儲運輸能力和技術限制,直到1997年向日本出口第一船液化天然氣(LNG),才開始收獲天然氣資源帶來的財富。目前,卡塔爾的天然氣主要以LNG的方式運送到世界各地。而伊朗雖然坐擁世界15%的儲量,近年來也屢有大氣田發現,但受制于嚴厲的西方制裁等國際政治因素,豐富資源長期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有心無力,現在仍要從土庫曼斯坦等國進口天然氣。
顯然,“三駕馬車”各自的用力方向不同,恐難形成合力,要在天然氣產能和價格上形成共識仍有難度。
提前應對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即使真的成立了類似于歐佩克的天然氣卡特爾的組織,也不用過于擔心。因為這些年國際油價波動真正策源地是在美國紐約。和石油美元相比,這些年來歐佩克通過限產、增產對國際油價變動影響逐漸式微,更像是一個配角。而今年為應對國內經濟增長緩慢、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美國采取量化寬松措施打壓能源價格,在這種政策背景下紐約WTI原油價格和布倫特的原油價格差價甚至達到了26美元/桶。而最近一次天然氣價格的下跌策源地也是在美國。
縱觀這些年來歐佩克各成員國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變動趨勢可以發現,即使是像沙特這樣手握100萬~200萬桶的調節產能的歐佩克“老大”,其實大多數時候也是在根據本國利益在世界石油市場上追漲殺跌,調節產量措施都是跟著石油價格走,而不是為平衡供需。
“不過這依然是一次對中國未來天然氣進口和消費影響重大的會議。”一位石油分析人士表示。在地球那端的多哈會議,一舉一動依然牽動著中國的目光。因為即使天然氣卡特爾夢想到現實還有很長距離,但只要一些相應舉措對天然氣價格形成影響,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天然氣潛在消費大國來說,影響無疑也是巨大的,應該提前準備和規劃。
息旺能源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107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73%。而根據“十二五”規劃,我國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翻一番,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而這也意味著未來五年內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速將達到25%以上。
與此相關聯,隨著LNG的快速發展和中國進口量的增多,專家表示,對于中國而言,另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規劃的是LNG接收站的建設。為了迎接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等國開始大量進入的LNG,目前國內已經建成投運的大連孤山、深圳大鵬、福建莆田和上海洋山港、江蘇如東共五座LNG接收站。業內人士預計,到2015年前后中國將在東南沿海建成16座LNG接收站,相關籌備建設也在加速。而隨著未來國內天然氣需求的快速增加,這10多個站的建設顯然還遠不能滿足“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的天然氣消費量。因此可以預計還有更多的接收站將投入建設,也會有很多企業進入這個廣闊市場。LNG接受站的建設涉及海洋生態污染等。“現在迫切需要先建立一個較高的市場技術門檻,在工藝標準、檢測技術和資質要求、相關法規建設方面應該提前準備。”馮躍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