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峰困境凸顯
在經歷近七年的跨越式增長后,天然氣的調峰困境逐漸顯現。
“前幾年席卷各地的那場‘氣荒’,調峰能力不足影響很大。”一位熟悉國內天然氣市場的人士告訴記者,冬季與夏季存在較大的用氣峰谷差(天然氣使用高峰期與低谷期的落差),“氣荒”容易出現在冬季的北部地區。
天然氣的管道輸送能力相對穩定,但各地在不同季節的使用量上卻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導致一些地區極易出現“夏天氣多用不完,冬天天然氣不夠用”的情況。
中石油西氣東輸管道(銷售)公司黨委書記秦剛稱,依據去年的每日平均供氣量,西氣東輸沿線夏季和冬季的天然氣峰谷差為1∶1.3。
而在北部冬季采暖集中的區域,峰谷差更明顯,北京地區甚至能達到1∶8,這意味著冬天一天使用的氣量將達到夏天單天用氣量的8倍。
中石油天然氣管道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從上游氣田開采到下游輸送,天然氣管道建設需要量身定做,任何采氣和輸送能力上的調整,都必須提前計劃很長時間,所以應對峰谷差最好的辦法是把夏天多余的氣儲存起來。
然而,與快速增長的需求相比,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中國石油[10.03 0.70%股吧研報]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天然氣問題專家劉毅軍說,天然氣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很短,儲氣庫建設相對滯后,單靠管道調峰已滿足不了越來越快的需求,徹底改善供需矛盾還需要時間。
“夏氣冬用”成本大增
一些地方燃氣公司已經在嘗試建設自己的儲氣能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安徽省合肥市采訪時看到,合肥在城市郊區建設幾個液化天然氣裝置調峰。合肥燃氣集團有限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當地已建成一個液化天然氣(LNG)儲氣罐和兩個壓縮天然氣(CNG)儲氣罐,基本能夠保證當地居民在上游供氣完全停止的情況下,10天左右的正常使用。
大部分地區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儲氣裝置,地方對建設儲氣設施積極性并不高。
合肥燃氣集團有限公司的人士透露,將夏天用不完的天然氣處理成液化天然氣后,每立方米天然氣將增加將近2元的成本,由于天然氣零售價格由國家發改委確定后長期未調整,這些成本壓力必須靠地方燃氣公司自己解決。
顯然這并不是一個合算的買賣,大部分地方燃氣公司更愿意寄希望于上游供應商,但在中國內地想要尋找合適的儲氣庫并不容易。
中石油金壇儲氣庫的一位人士稱,從2000年開始,中石油就已經開始對西氣東輸一、二線周邊區域進行勘探,尋找適合做儲氣庫的地方,在勘探完所有的油氣藏后,從97個有可能具備做儲氣庫條件的地質構造中,挑選出來6個,目前有2個已經投入運營,其他4個還在做可行性研究。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國內大型天然氣儲氣庫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只有大港儲氣庫、華北油田的儲氣庫、以及位于江蘇的金壇和劉莊儲氣庫。這些儲氣庫的調峰能力在25億立方米以內,而去年國內天然氣的消費量已達到1100億立方米。
“已建成的這些儲氣庫,并不能調節全國范圍內的天然氣需求,只能滿足儲氣庫周邊地區的天然氣需求。”上述人士稱。
種種跡象顯示興建液化氣儲氣罐顯然比尋找合適的地理構造做儲氣庫顯然更現實。
破題需理順價格
與天然氣市場相對成熟的美國相比,中國在天然氣的調峰能力建設上差距明顯。美國近30%的天然氣儲存在地下儲氣庫中,相當于有30%的調峰能力,而中國僅有不到3%的調峰能力。
“國外成熟的市場,在天然氣的供應高峰階段,都是靠儲氣庫和液化天然氣來實現穩定供應。”劉毅軍建議,中國可以學習美國模式,政府限定天然氣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不同氣源執行不同的價格,通過經濟手段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天然氣儲氣設施。
市場人士認為,只有調動各方參與儲氣能力的建設的積極性,才能破解當下天然氣“氣荒”。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宛學智進一步建議,要提高上游油氣供應商的調峰積極性,政府需要給予稅收、土地方面的優惠,同時完善天然氣儲備市場的商業化運營,保證企業有利可圖。而對于地方燃氣公司,差別氣價是提高其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地方政府可以適當提高儲備天然氣的使用價格。
宛學智強調,日調峰、月調峰、季調峰的職責分配并不能完全分開,天然氣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應當時刻做好準備,協同處理各種形式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