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上周發布的報告,2011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預計為129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6%;天然氣產量1010億立方米,同比增6.9%;而中石油集團在天然氣市場份額則再次下降。
雖然中石油在天然氣市場仍然處于一支獨大的地位,但是卻已經開始受到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挑戰。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1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中石油集團在上游的油氣產量依然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天然氣產量市場份額因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天然氣產量大增而下降。
報告顯示,2009年中石油在全國天然氣產量所占比例為7.94%,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至66.57%,而2011年1~9月,這一比例再次下降至64.4%;同時,中石化的占比上升至14.19%,中海油的占比上升至11.96%。
中石油集團稍早公布的數據還顯示,2011年中石油共完成天然氣產量7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為4.1%,低于全國產量同比增長6.9%的幅度,可見其在天然氣生產量的增長速度上已落后于中石化和中海油。
對于今年的天然氣生產計劃,中石油集團稍早前發布的新聞稿則透露,中石油計劃把2012年的天然氣產量提高到793億至821億立方米的水平,比2011年755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至少提高5%。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表示,2012年中石油進口天然氣將會大幅上升,使得中石油的進口天然氣總量大幅增長,并可能導致其在天然氣市場的比例有所上升。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天然氣消費量高速增長的現象還將持續數年,而中石油與中石化、中海油在市場上的競爭還將更加激烈。
在常規天然氣增長有限的情況下,中石化和中海油開始在煤制天然氣、生物沼氣等方面發力。
去年年底,中石化與廣匯股份集團簽訂了《煤制天然氣購銷框架協議》,廣匯股份在富蘊縣的煤炭綜合開發項目所產煤制天然氣將全部銷售給中石化,最大銷售量為40億立方米/年。此外,華能、華電、國電、中電投、新疆勵晶等共9家企業都與中石化簽署協議,成為其煤制天然氣的氣源供應商。
中海油則籌劃在黑龍江雙城建設其陸上最大的“天然氣田”,將廢棄作物秸稈和牲畜糞便加工成工業用沼氣,預計可年產沼氣9億立方米。
另一方面,三巨頭在液化天然氣(LNG)進口上也紛紛布下棋子。據中投顧問統計,中海油有5個正在建設的LNG接收站,分別位于廣東揭陽、珠海高欄島、浙江寧波、秦皇島、海南洋浦,還有一個正在審批;中石油則正在深圳大鏟灣、河北唐山曹妃甸港建設LNG接收站;而中石化也計劃在天津、廣西和珠海建造LNG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