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價格機制改革是近年來一直被各界熱議的話題,然而,其進展卻多少讓人“難耐”。近期國家能源局的成立讓外界對此產生了新的希望
6月份的電價、成品油價格的調整都沒改變發電、煉油企業虧損事實。隨著此次調整之后而來的是,市場呼吁更大幅度的調整。然而即使調整也無法改變當前能源定價機制治標不治本的現狀。
在CPI穩定回落的當下,能源價格改革能否適時啟動再次成為市場各方的焦點。
但與市場頻頻調價的呼聲不同的是,目前決策層仍然強調“漸進”的改革思路,并更加注重配套措施的推進。有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對能源價格進行改革之前,需要先完善財稅政策的布局與滲透能力。
專家:兩次油價上調顯被動
自2005年全面啟動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來,目前市場上的能源價格改革主要集中在電價、成品油和天然氣接軌國際的定價機制,以及電煤價格市場聯動三大方面。
在過去的兩年中,這三方面的改革因各自行業狀況不盡相同,而進入了不同的節奏。
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煤電領域的改革在2006年穩步推進的“小步慢跑”的基礎上,在2007年實現了快速推進。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崔民選在《2008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指出,煤電改革比較超前,而成品油價格機制在2007年遭遇了CPI的膨脹,并遠落后于國際油價暴漲速度,顯得“滯后”。
因此,在去年成品油供給偏緊,以至“油荒”出現后,發改委去年11月以及今年6月的兩次上調舉措顯得頗為被動。崔民選評論認為,這凸顯了成品油改革努力收效甚微,徘徊不前。
回顧這段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即以上月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場的一攬子價格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根據基本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等,形成由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只有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國家發改委才會重新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
但這套方案目前實際處于“擱置”狀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能源經濟部部長郭焦鋒昨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這套機制并未在現實中運作起來,但他認為油價改革基本停頓的評論也并不全面。“每次上調價格依然會參照這個方案來計算。”郭焦鋒說,即使在2005年制訂改革方案的時候,在主流觀點、包括政府有關層面已經有清楚的認識,新價格聯動機制不太可能“一步到位”。
由此,目前成品油事實上還是維持著“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模式之中。再具體而言,是處于根據市場面狀況,政府出手調價緩和供需矛盾的類臨時舉措中,并未進入以市場自身變化調節的價格機制里。
財稅調節是關鍵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指出,每一次提價并非長遠之道,他認為價格聯動機制能否開始真正運作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理論前景十分明晰,但中國的現實狀況卻遠比想象中復雜。郭焦鋒表示,目前的模式仍會維持一段時間,2007年的“滯后”感覺依然會進入2008年,即使CPI的回落也不能構成價格改革加快的有力催化。
但經過了近3年的歷程,能源價格改革依然獲取了諸多經驗,在調價之外,各種有利條件在被打造。崔民選指出,目前能源產能的有效控制水平是價格改革的決定因素,經濟的高位景氣運行將為能源價格調整提供相對寬松的外部條件。
而郭焦鋒則認為,長期來看,中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貨市場,提高中國油價在國際制定中的博弈,來平衡國內外價格。短期看,國內受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的各中下游行業的財政補貼政策完善,是價格改革進程中當前較為現實的做法。各方面補貼到位,上調油價才會使經濟運行更加平穩,因此在價格上調之前,財稅政策的布局與滲透十分重要,這也是目前政府更多的工作重點。
此外,兩大石油集團的利益平衡同樣也在通過財稅調節。“好在中國能源企業由于是大型國企,更便于控制,上下游的利潤轉移在一個企業中就可以消化,財稅政策容易快速形成落實效果,因此中國有條件在財稅調節等各方面準備之下,漸進地改革能源價格。”郭焦鋒說。
6月份的電價、成品油價格的調整都沒改變發電、煉油企業虧損事實。隨著此次調整之后而來的是,市場呼吁更大幅度的調整。然而即使調整也無法改變當前能源定價機制治標不治本的現狀。
在CPI穩定回落的當下,能源價格改革能否適時啟動再次成為市場各方的焦點。
但與市場頻頻調價的呼聲不同的是,目前決策層仍然強調“漸進”的改革思路,并更加注重配套措施的推進。有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對能源價格進行改革之前,需要先完善財稅政策的布局與滲透能力。
專家:兩次油價上調顯被動
自2005年全面啟動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以來,目前市場上的能源價格改革主要集中在電價、成品油和天然氣接軌國際的定價機制,以及電煤價格市場聯動三大方面。
在過去的兩年中,這三方面的改革因各自行業狀況不盡相同,而進入了不同的節奏。
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煤電領域的改革在2006年穩步推進的“小步慢跑”的基礎上,在2007年實現了快速推進。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崔民選在《2008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指出,煤電改革比較超前,而成品油價格機制在2007年遭遇了CPI的膨脹,并遠落后于國際油價暴漲速度,顯得“滯后”。
因此,在去年成品油供給偏緊,以至“油荒”出現后,發改委去年11月以及今年6月的兩次上調舉措顯得頗為被動。崔民選評論認為,這凸顯了成品油改革努力收效甚微,徘徊不前。
回顧這段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在2005年就已經開始形成較為完善的方案,即以上月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場的一攬子價格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根據基本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等,形成由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只有當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國家發改委才會重新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
但這套方案目前實際處于“擱置”狀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能源經濟部部長郭焦鋒昨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這套機制并未在現實中運作起來,但他認為油價改革基本停頓的評論也并不全面。“每次上調價格依然會參照這個方案來計算。”郭焦鋒說,即使在2005年制訂改革方案的時候,在主流觀點、包括政府有關層面已經有清楚的認識,新價格聯動機制不太可能“一步到位”。
由此,目前成品油事實上還是維持著“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模式之中。再具體而言,是處于根據市場面狀況,政府出手調價緩和供需矛盾的類臨時舉措中,并未進入以市場自身變化調節的價格機制里。
財稅調節是關鍵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指出,每一次提價并非長遠之道,他認為價格聯動機制能否開始真正運作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理論前景十分明晰,但中國的現實狀況卻遠比想象中復雜。郭焦鋒表示,目前的模式仍會維持一段時間,2007年的“滯后”感覺依然會進入2008年,即使CPI的回落也不能構成價格改革加快的有力催化。
但經過了近3年的歷程,能源價格改革依然獲取了諸多經驗,在調價之外,各種有利條件在被打造。崔民選指出,目前能源產能的有效控制水平是價格改革的決定因素,經濟的高位景氣運行將為能源價格調整提供相對寬松的外部條件。
而郭焦鋒則認為,長期來看,中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貨市場,提高中國油價在國際制定中的博弈,來平衡國內外價格。短期看,國內受成品油價格調整影響的各中下游行業的財政補貼政策完善,是價格改革進程中當前較為現實的做法。各方面補貼到位,上調油價才會使經濟運行更加平穩,因此在價格上調之前,財稅政策的布局與滲透十分重要,這也是目前政府更多的工作重點。
此外,兩大石油集團的利益平衡同樣也在通過財稅調節。“好在中國能源企業由于是大型國企,更便于控制,上下游的利潤轉移在一個企業中就可以消化,財稅政策容易快速形成落實效果,因此中國有條件在財稅調節等各方面準備之下,漸進地改革能源價格。”郭焦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