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預期2015年左右光伏發電成本即可與常規能源相當,但現階段光伏市場需求仍由政策推動。各國的補貼政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安裝光伏系統直接進行補貼,一類是對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進行設定。另外,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將兩種政策混合執行。
日本政府在1994至2003年間成功實施一輪補貼,促使2004年日本光伏累計安裝量達1100MW,成為當時全球光伏容量最大的國家。
2004年,德國政府啟動上網電價法,即著名的EEG法案,導致德國光伏安裝量激增,最初的上網電價為3倍的零售電價或者8倍的工業電價。光伏系統在安裝后的20年內固定價格,但推遲一年,固定價格下調一定的比率。在這之后,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法國也都引入了上網電價法,并且補貼程度相對德國而言更加豐厚。
20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開始實施混合兩種扶持政策的補貼方案,對中小系統實施投資補貼或上網電價法,對大系統實施上網電價法,初始上網電價0.39美元/千瓦時,維持5年,逐年降低。
投資補貼法增加了財政支出,從而增加了納稅人的負擔,但這種方法實施起來非常方便。上網電價法使得光伏補貼由電力公用事業的消費者承擔,且更加注重光伏發電的實際效果,但增加了管理負擔。另外,投資補貼法主要注重設備安裝的容量,忽略了設備的實際運行情況,而上網電價法更有效地促進了光伏設備的使用。(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