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各行各業都在擔心經濟可能陷入低迷狀態,風電設備制造業卻將高歌猛進,在國家規劃的大力支持下出現跨越式發展。這給前兩年發展很不景氣的風電設備制造業打了一劑興奮劑,搭上高速發展的列車似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喜在眉
風電設備制造廠商們有理由興奮。到2008年年底,我國風電總裝機規模將突破1000萬千瓦,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兩倍的任務。這雖然已經是第二次修改,然而規劃還是提前完成了。
“我們當初的規劃是保守了,按照我們現在每年400萬千瓦的建設勢頭,5年后我們將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張國寶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
風電世界第一的目標吸引了大量的投資。目前,國內幾乎所有制造領域的大型重工企業紛紛涉足風電機組研制生產,包括航天、船舶、電站設備、輸配電設備制造企業等,如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等三大電力設備生產企業。一些原本從事風電零部件生產的企業也著手從事整機的制造,如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蘭州電機有限責任公司等。這些企業大多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它們引進或開發的風機技術和產品具有一定的產業化基礎,產業化進程較快。同時,民營企業也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快速投身風電市設備場。
外資企業方面,幾乎所有國際著名風機制造企業都已經進入我國市場。這些企業都在國內設立了合資或獨資廠,占據風電設備的半壁江山。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數據顯示,在2004年前,我國僅有6家整機制造企業,而目前明確進入整機制造業的企業已近70家。據記者從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了解,2007年,中國新增機組3155臺,330.4萬千瓦,其中,內資企業產品占55.9%,外資企業產品占42.5%,合資企業產品占1.6%。
高速發展的整機制造業極大地刺激了與之相配套的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原先缺兵少將的零部件業也漸漸形成涵蓋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變槳偏航系統、輪轂、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產體系,已具備風電設備一些關鍵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愁在心
盡管目前大量的整機設備制造廠商出現了一擁而上的景象,但是市場需求的急速膨脹仍足以使目前的風電設備成為緊俏商品。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風電整機設備的現狀這么形容:“夸張一點說,只要是能轉得動的風機都被拉走了。大多數風機制造企業都處于供不應求的滿負荷生產狀態。”有業內人士透露,現在有的用戶甚至派專人在設備制造廠盯著自己訂的貨,以防被先交給別的人。
與之相對應的問題也相應暴露出來,有業內人士抱怨,有些風電設備投入運行不到240小時就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光出現在經驗缺乏的本土產品上,同樣也出現在一向口碑不錯的國外風機上。
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謝長軍也在公開場合坦率表示,一直以來國外風機產品比國內性能、質量好,價格也高,但也出現一些怪現象,即國外廠商在國內實現本地化生產后,機組質量急劇下降,服務質量也下降,價格比原來進口機組還要高。
當然對于國內企業的產品,謝長軍也表示,風電大開發所需要的高性能、高質量的機組國產產品也尚有距離。
目前,風電機組的制造呈現出大型化的傾向。而大型風電機組也就意味著大的風險。大型風電機組的制造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風電機組要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安全運行20年,因此運行可靠性尤其重要,沒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積累,風電設備質量很難保證。這就是為什么GE和西門子等大企業不選擇自主研發,而是采用收購老牌風電制造廠來進入這個市場的原因。
由于大批兆瓦級新型風機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運行,在整機生產能力急速擴張的同時,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作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各整機制造企業的產品在運行和試制過程中均出現過質量問題。典型問題包括,因設計缺陷導致的齒輪箱齒斷裂、因材料中含氫量過高導致的主軸斷裂、因常見故障導致的電氣元件損壞等。
“大型風機需要適應各種復雜的風況,出現一些問題其實是正常的。風電技術的特殊性要求一個新型號的機組,要通過樣機、小批量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修改完善,最后才能大批量生產。但是現在的狀況下,企業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這方面的工作。”秦海巖坦言。
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迅猛增長和國產化政策給風電設備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這本來是好事,但大多數企業為了快速具備風電機組生產能力,購買國外廠商的許可證,本身自主研發能力薄弱,所采用的零部件質量很多未經實踐檢驗,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難免與國外主流廠家的設備有不少差距。這給風電場的運行帶來了很多不確定的技術風險。這些設備在國內部分風電場的實際運行中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給風電開發企業造成了一定損失。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我國將會出現風電高裝機容量、低發電量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