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中國2009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指標開始好轉,全球經濟復蘇日漸明朗,市場的電力和能源需求已回上升通道。在政策和市場雙重利好刺激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可謂一片光明,相關股票受到熱捧,地方政府投資方興未艾。但實際情況表明,新能源產業發展形勢并不容樂觀,各種矛盾與問題隱含其中,值得我們警惕與預防。
新能源產業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投資拉動效應,二是能源供給效應,三是技術進步效應。投資拉動效應是通過新能源產業自身的大規模投資創造產值和帶動就業;能源供給效應是新能源可以為其他產業提供替代性能源,彌補可能出現的能源供應缺口;技術進步效應是新能源的應用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整體技術創新,增進社會福利。
但就目前的條件來看,受制于市場、成本和技術等因素,新能源產業短期內仍無法擔當起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重任。
首先,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新能源產業供給有余而需求不足。受惠于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新能源產業投資一帆風順,在擬議中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尚未出臺之際,實際和預期產能都已連創新高。這一方面體現了資本市場對未來經濟走好的判斷,同時也不排除資本在逐利上的某種盲目性。
實際上,短短數年中新能源在需求數量的增長上是極為有限的,就內需市場而言,作為替代性能源的各類新能源產品尚無能力大規模地進入生產和生活領域;國際市場上,隨著新能源產品的準入障礙不斷提高,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有待加強。
在此供求矛盾中,產能過剩已是一觸即發,新能源產業的低水平競爭更會加劇,屆時接踵而來的便是資本撤離、產業萎縮,不僅無法支撐經濟增長,還會增加經濟增長的負擔。
其次,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新能源產業激勵充足但成效不佳。對新能源產業進行各種激勵助其發展是全球各國政府的共識,從其他國家的已有經驗來看,激勵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戶方面,旨在提高消費者的需求能力,然后讓消費者選擇使用新能源產品,這在理論和實踐上理應都是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但中國在新能源產業激勵上則相對側重于供給方,無論是補貼上的激勵,還是投資上的激勵,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對企業的直接支持,千方百計地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其賬面收益。這一舉措貌似合理,實則造成了資源配置的扭曲,既不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也不利于其產品的市場推廣。
更為嚴重的是,在生產性激勵措施下,新能源產業的大量擴張必將導致原材料價格的攀高,例如近期國際硅材料價格便已走出谷底,出現上升勢頭。在此情況下,激勵性的投入將被原材料價格的增長所抵消,這不僅無助于新能源實際生產成本的降低,而且還將造成國家寶貴財政資源的浪費和流失。
再次,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新能源產業的研發偏重單項技術突破,而缺乏綜合解決方案。單從新能源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里看,無論是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制造,還是終端產品組裝以及各種可能應用于生產和生活的新能源相關設備和產品,技術上的難題基本已被攻克,但具體到實際應用,無論是以新能源進行發電,還是直接使用新能源相關的設備和產品,成功的案例卻寥寥可數。
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研發仍停留于產業內部整合的階段,比如從原材料到中間產品,再到組件系統,經過十來年的技術發展,它們之間的相互磨合相對已經比較成熟。然而,市場需要的卻是能夠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整套綜合解決方案的新能源技術及產品。
除了考慮成本因素外,消費者同樣也關心新能源產品使用過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穩定性等特質,要在這些領域實現等同或者超過傳統能源已有的水平,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就必須跨出內部整合的階段,開始著手外部整合的工作。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提供綜合解決方案方面,新能源產業目前已開始展開研究和嘗試,并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建設智能電網以提高新能源并網效率,但短期內難有很大突破。
總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肩負著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經濟的歷史使命,但也不能操之過急,須注意發展有度,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