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安蓓)11月上旬,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范圍“氣荒”席卷中國部分城市和地區。新華社記者近日對中國天然氣市場進行了調查,以期發掘“氣荒”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供不上的資源“遭遇”過度開發的需求
“氣荒”發生后,最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壯大,未來是否會持續出現天然氣短缺現象?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日正式回應說,部分地區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根本原因是天然氣供需失衡。天然氣需求出現爆發,而供應仍然存在差距。特別是今年冬天來得早,雪比往年大,供需矛盾日漸突出。
“即使這次大范圍雨雪天氣沒有發生,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供需矛盾也遲早會出現。”一位業內人士說。
本世紀以來,中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天然氣消費量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長。2008年天然氣消費量807億立方米,是2000年的3倍多,與當年國內產量相比,供應缺口近50億立方米,中國已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說,末端運營方過度發展下游市場,生產商資源供應跟不上,是造成中國天然氣市場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
中國天然氣產業鏈主要由天然氣生產商、管網運營商、城市燃氣公司(末端運營方)和下游用戶幾個環節構成。國內自產或進口天然氣通過天然氣管網按照簽訂的協議向城市燃氣公司供應,城市燃氣公司發展下游市場并完成資源輸配。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約占中國天然氣產量的八成。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發展時間短,缺乏明確規劃,是造成中國天然氣市場現狀的重要因素。
“天然氣是公用事業,在發展規模上必須系統規劃,下游市場超前開發或過度開發,一端造成資源供應短缺,一端則是資源低效利用。”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
滯后的儲氣調峰設施:應由誰來建?
“氣荒”發生后,天然氣供應作為公用事業,應急預案是否準備不足,儲氣和調峰設施建設是否滯后于市場發展,儲氣調峰設施應由誰建等問題進入公眾視野。
天然氣資源利用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巨大的峰谷差,其中以城市燃氣的供氣不均最為明顯。除冬夏峰谷差外,同一季節的不同時間,一天之內的不同時段都存在峰谷差問題。以北京為例,峰谷差甚至達到10倍。一定規模的儲氣調峰設施成為天然氣市場發展必要的配套建設。
“氣荒”發生后,中石油緊急啟動華北地下儲氣庫,目前日采氣量已達1900萬方以上,達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并最大限度利用管存氣調峰,已累計動用5000萬方管存用于彌補供需缺口。中石油同時表示,由于儲氣庫過早大規模采氣,將直接影響12月和明年1月高峰日的調峰氣量。
這暴露出中國調峰設施建設與天然氣市場的快速開發相比滯后。目前中國儲氣庫建設占總消費量不足5%,而國外較成熟的天然氣市場這一比例一般為10%至15%。如果達到10%的比例,需每年投入50億元,持續投入6至7年。
“儲氣設施應由天然氣產業鏈的哪個環節負責,建設和運營資金如何籌措,目前在我國都還沒有明確規定,生產和輸配環節,企業和政府間建設儲備設施的責任尚不明確。”劉毅軍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麗認為,參考國外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看,上中下游產業鏈都應具備儲氣調峰能力。對中國來說,多大比例的儲氣能力是安全的,也有待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