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資源開發和輸氣管道建設,有其行業的特點,要求資源開發與市場開發必須做到協調發展。尤其是在我國,天然氣行業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果不采取相對集中的管理方式,難以更好地集合有限的人力、物力;不利于集中使用資金,加大資源勘探力度,系統規劃管網建設,有序開發下游市場;也難以實現我國天然氣行業快速發展、科學發展,確保長期、穩定、安全供應。”
中國中化集團原總地質師曾興球近日在接受《石油商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強調:“對于大型天然氣田的勘探開發,長輸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由國家統籌規劃,國家石油公司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理應承擔起油氣田開發和輸氣管道建設任務,這也是國家公司必須履行的責任。”
資源市場相互拉動
階段失衡有待解決
“發展天然氣產業,一定要整體規劃,將資源開發和市場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曾興球告訴記者,受運輸條件的限制,天然氣的供應半徑比原油要小得多,即便將其加工成液化氣(LNG),銷售距離增加了,到達目標市場后,仍然要再氣化進入管道才能送達用戶。“因此,在評價天然氣項目時,我們特別強調資源和市場的配置是否合理:市場不落實,不能盲目開發氣田;資源不落實,不能盲目開發市場。”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天然氣產業就是經歷了這樣一個從資源開發推動市場發展,再由市場發展促進資源開發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資源開發水平較低,天然氣利用主要集中在油氣田的周邊地區。90年代,大力提倡使用清潔能源,加快了市場發展的步伐,對天然氣資源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等盆地勘探有了重大突破,發現了克拉-2號等一系列天然氣田,我國天然氣產能、產量增長進入快車道,為市場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進入新世紀,市場開發出現新特點,繼上世紀90年代建成陜京管道后,西氣東輸管道分段陸續建成投產,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隨著管道的延伸而迅速擴大。為了保障供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油氣生產主力企業,也開足馬力,提高天然氣產量,推動了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近年來以年均18%的速度飛速增長。而同期,世界天然氣消費的平均增速只有5.6%。200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超過800億立方米,是2000年消費量的三倍以上。西氣東輸管道設計年輸氣能力為170億立方米,全線投產僅5年,就已經滿負荷運行,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這本來是件大好的事,隨著大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天然氣作為一種高效、清潔能源,日益得到人們的青睞,對促進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動力。那么,對今年入冬以來發生的天然氣供應不足現象又作何解釋呢?”曾興球說,“我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不平衡現象。”
他分析認為,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供求不平衡,從調查結果看,近幾年來,部分地區市場開發速度較快,需求超計劃增長太多,資源供應一時緊張。第二,配套工程滯后,調峰措施短期內難以到位。第三,能源消費結構單一,市場平衡能力比較差。
加強整體規劃
優化資源配置
“天然氣供應一時跟不上,市場調控暴露出一些薄弱環節,我們要持積極態度去正視它,研究它。既然它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我們就能在發展中找到辦法解決它。”曾興球說,以市場規劃為例,我國政府鼓勵使用天然氣,就要根據資源開發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市場,不能盲目,要分類優化天然氣使用結構,明確優先類、允許類、限制類、禁止類,有效地控制市場發展的節奏。“我國并不是一個油氣資源量非常豐富的國家,在能源使用上更應關注發展的協調性。”曾興球建議,對于天然氣消費重點地區,可以利用工業用氣與生活用氣的差異性作為峰谷調節的一種手段。
曾興球解釋說,近期為應對突然到來的用氣高峰,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紛紛壓縮旗下企業的用氣量,有報道說中國石化已對燕山石化、齊魯石化兩家化工生產企業的日用氣量壓減了50萬立方米,中國石油也將寧夏石化和蘭州石化等大工業用戶列入計劃壓減甚至暫時關停之列。“這些做法都可以有效緩解緊張局面,這是面對突發局面的一種應急做法,但它是被動的。”
曾興球告訴記者,在歐美那些天然氣利用水平較高的國家,普遍將工業用戶作為天然氣峰谷調節的緩沖用戶,利用工業用氣大戶配置雙能源等手段發揮它們調峰作用。“我們也應該采用這種辦法。比如在北京有燕山石化、在鄭州有河南鋁業這樣的用氣大戶,夏季居民用氣淡季,這些企業使用天然氣,冬季民用天然氣旺季,它們使用其他能源,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民用天然氣冬季的緊張局面,并保障管道的平穩運行。為此,國家應給企業相應的政策引導,并應做到統籌規劃、通盤考慮。”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抵御風險能力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市場發展極快,消費呈加速增長態勢。多家機構預測認為,2030年前我國天然氣生產、進口和消費仍處于增長期,2030年消費量預計達到3500億立方米左右。
曾興球指出,我國天然氣市場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天然氣管道建設迅猛發展。隨著陜京管道、西氣東輸管道及相關管道聯絡線的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我國天然氣骨干管網。有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全國已建成天然氣管道約3.5萬公里,比2000年增長1倍,形成了連接主要天然氣產區和主要消費區的管網主體構架,干線總輸氣能力近400億立方米/年。目前,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也正在加速建設西氣東輸二線和川氣東送等管線,預計未來10年,將新建管道2.5萬公里以上,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全國性天然氣管道網絡。
在管道建設的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三大石油集團以及一些地方燃氣企業都在積極調研,制定地下儲氣庫發展規劃。中國石油已經在大港油區建成了6座地下儲氣庫,為西氣東輸配套的金壇儲氣庫已部分投產,劉莊氣田改建地下儲氣庫的工作正在進行。
曾興球介紹說,對于天然氣調峰,除了前面提到的將工業用戶作為緩沖用戶外,發展地下儲氣庫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我國調峰設施建設相對于天然氣市場的發展還比較滯后。目前,世界儲氣庫工作氣量約占天然氣消費量的15%,照此推算,2010年我國儲氣庫工作氣量應該達到210億立方米,而截至2007年,國內天然氣調峰儲備還不到20億立方米。因此,加快我國天然氣儲氣庫建設勢在必行。
液化天然氣(LNG)等資源也是調峰手段的重要補充,要重視LNG等的引進利用,實現能源多元化。
遵循發展規律
注重區域協調
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曾興球介紹說:“天然氣與石油的勘探生產情況不同,其程序是:勘探資源—落實市場—資源開發—擴大市場,落實市場與資源開發交叉進行,做到循環發展,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科學發展。”
應遵循天然氣行業的發展規律,有序地開發天然氣市場。曾興球特別強調:“政府應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應采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促進天然氣市場的開發。”目前,我國中南部地區市場開發較為超前,而這些地區遠離天然氣資源地,“如管道輸送能力跟不上,氣源不落實,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對于城市燃氣規劃,政府應加強宏觀監管。”
在天然氣消費量起伏過大、調峰能力不到位時,供應高峰期不得已要提升天然氣的開采量。“對于氣田,超強度開采對提高采收率是很不利的,對底水活躍的氣田,甚至可能是破壞性的,這樣會急劇縮短氣田的開采壽命。”身為油氣地質方面的老專家,曾興球特別強調這一點。
曾興球認為,這些年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在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上做了很大努力,我國的天然氣資源有限,政府要對天然氣的利用加強規劃,要嚴格控制工業用氣。同時,曾興球也指出:“我國經濟處在發展階段,天然氣的需求量增長空間很大。要鼓勵天然氣生產企業加大國內勘探投入,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引進國外資源,以此保障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