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與澳大利亞伍德賽德天然氣購買合同終止,并不能證明中國能源被國際賣家掐住了脖子,畢竟,中國主導的大部分能源并購案進展順利。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在高科技領域核心技術、農產品定價權、金融標準制定三個方面,正越來越需要仰人鼻息。
1月4日,澳大利亞伍德賽德石油公司宣布,該公司2007年9月與中石油簽訂的價值404億美元的LNG 銷售合同已失效。根據原有的框架協議,伍德賽德將在未來15年至20年內,每年向中石油供應200萬至3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1月5日《中新網》)
這條消息讓很多人更加憂慮中國的能源安全被國際賣家掐住了脖子。的確,中國的全球能源收購計劃近來遭遇了一定困擾,但中國參與的大部分能源并購案進展順利。中國向西非國家幾內亞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基建貸款,以換取近海石油的開采權。中海油已經投標,要從西方石油巨頭手中贏得對尼日利亞石油區塊的控制。此前,中國還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和安哥拉達成了貸款換燃料的交易。所以說,中石油與伍德賽德石油公司的合作破裂,并不能說明中國在天然氣能源方面已經受制于人,這只是一次失敗的合作而已。
中國沒有在天然氣方面被卡住脖子,但在其他三個方面卻已經氣喘吁吁。
首先是在高科技領域。在這輪金融危機的復蘇過程中,我國雖然得到了礦山等資源,卻未能得到核心技術。如我國的汽車行業,以市場換技術搞了幾十年,迄今未能得到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我國大飛機制造,每個關鍵零部件的標準都是美國制訂;我國的高鐵(高鐵民航爭奪戰)項目,核心技術要從西門子、GE等公司購買。我國一直奉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受到高技術轉移限制的挑戰,我國內生的高技術領域仍然未能萌芽。
其次是農產品。我國是大豆原產地,卻在2000年開始成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并逐步喪失大豆的定價權。2004年國際資本運作大豆價格先漲后跌,國內一些企業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結果高位被套。近七成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造成了中國的“大豆危機”。趁此機會,四大國際糧商大舉進入中國,通過低成本兼并重組,已控制全國66%的大型油脂企業,控制產能達85%。
第三,在標準與金融領域被卡住了脖子。中國央企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被套,虧損累累;中國所有的金融游戲都在西方銀行家制訂的規則下進行;中國制造業在2012年將不得不在歐美制訂的體系下繳納高額碳關稅,而中國產品的標準無法成為全球標準。
表面上看,這是中國在能源、資源領域被卡住了脖子,實際上是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標準制訂不科學卡住了自己的脖子,加上中國在全球金融領域中無法成為有實力的參與者,導致中國財富源源不斷地外流。建立中國內部市場標準,建立高效的交易市場,培育一流的實業家與資本家,才能破解“中國圍城”。